姜尚和姬昌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开了朝歌,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直接同行,这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原因,而姜尚看不上姬昌便是其中之一。
在整个四大诸侯朝商事件中,姬昌并未履行作为订立攻守同盟的诸侯所应尽的本分。当东伯侯儿子造反的消息传到朝歌时,他竟然选择了自我囚禁般的与世隔绝。而南伯侯曾上书为姜桓楚说情,却未曾找过姬昌,然而,姬昌不仅没有给予任何回应,反而放出全力推演八卦的消息,彻底断绝了自己参与其中的可能性。
此后,南伯侯的部曲也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就如同姜文焕的造反背后有姬发的影子一样,南伯侯的部曲是否也是受到了西伯侯势力的煽动,甚至是胁迫呢?毕竟,作为表面上实力最强的东伯侯,他是有足够的底气独立起兵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商与东伯侯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其渊源之深,超乎常人想象。大商和东伯侯,皆源自东夷,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九黎部落的遗族所建立的势力。然而,在大商立国之际,它并非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而是以其出色的演技和过人的胆量脱颖而出。
当时,东伯侯才是整个东夷部落的共主,其地位和影响力无可比拟。然而,东伯侯却因患得患失,最终拱手将王位让给了大商的成汤。如此一来,大商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而东伯侯则成为了东伯侯。
既然如此,东伯侯又有什么理由要拉着南伯侯的个人部曲造反呢?这显然不符合常理。毕竟,南伯侯的势力范围远不止于此,他完全有能力调动整个南伯侯势力一同反叛。但令人费解的是,东伯侯却选择了在南伯侯为了姜桓楚冒死进谏的时候,绝了自己父亲的生路。
至于姜文焕对于这件事情究竟持有怎样的态度,我们实在难以知晓。不过,姜子牙却凭借着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便是西伯侯姬昌。
与全面倒向帝辛的北伯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诸侯中的前两位——东伯侯和南伯侯,他们不仅没有被处以死刑,反而还背负上了反贼的恶名。从表面上来看,西伯侯姬昌现在已然成为了四大伯侯中硕果仅存的能够代表所有地方诸侯的人物。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仅仅是为了各自诸侯的生存,东伯侯和南伯侯也不得不被迫在帝辛和姬昌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然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最终只能选择依附于西岐,臣服于姬昌。
这是因为从帝辛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来看,收拢那些分散在诸侯手中的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