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被当乐子的方士(第1页)

叔孙通擦着头上的汗,道:“你懂什么?老夫这样做,是为了逼他们尽早为大秦效力!这样还能减少许多伤亡!!这是仁心作祟!!”

就算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为自己求得富贵又怎么样?谁还不会对外多说两句场面话?

可是他们看您的眼神好像觉得您是一个叛徒……弟子犹犹豫豫的咽下想说的话。

师父应该是知道和了解的,否则也不会如今连保护他的秦卒都申请好了。

弟子:“师父良苦用心,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的。”

叔孙通:“嗯,孺子可教也。”

……

百家大议,唇枪舌战。

儒者论仁,道者言法,墨者倡兼爱非攻……先贤的珠玑之言被这些门徒反复咀嚼、精心译注,最终一笔一划地誊录下来,装订成册。

就此定格,再也无法增删一字,延伸半句。

众人皆是心情复杂。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兵家。

赵括之流,纸上谈兵、刻舟求剑,将先贤的只言片语奉为万世不移的圭臬,这在兵家看来,无异于自掘坟墓。

战策是死的,战场却是活的;敌人的刀锋,从不按你背诵的典籍出招。

老将王翦喟然长叹:“说到底,那些能将先贤一言半语无限引申、奉若神明、不容置疑的,不过是……挨的毒打还不够狠,流的血还不够多罢了!”

兵家的路,从来没有供奉经典的安稳香案,只有瞬息万变的沙场烽烟。

一次辉煌的胜利,或许能赢得满堂喝彩,令你名动诸侯;可只要一场惨败,就足以将你从云端狠狠掼落泥泞。

昔日的荣光、赫赫威名、手中的虎符兵权、乃至君王眼中的信任,都可能如沙堡般轰然坍塌,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腰斩”殆尽。

这不是文人的口诛笔伐,而是真真切切的头颅落地、疆土沦丧、国运倾颓。

王离深以为然的点头:“大父说的对。”

王翦瞥他一眼:“你怎么在这?你怎么还在这儿?”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住过大房子哪里还能在回到原来的漏风小茅草屋?

在韩信前往上郡之前,他指导过两天……你敢信就那两天的进度都快赶上王离这孙子两三年了!!!

自此,王翦是怎么看王离怎么不顺眼,教导方面的都下放到家臣身上了。

王离张了张嘴:“这里是我家!我不应该在这儿吗?”

王翦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