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评估会后的第三天,晨光熹微,一封来自司法部办公厅的密函打破了织光联盟总部的宁静。
函件的烫金徽章在灯下闪烁着权力的冷光,内容却出人意料地炽热——提议将“织光联盟”纳入首批“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单位”,并由央视新闻中心成立专题报道组,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度采访。
这是官方最高级别的认可,足以让联盟过去所有的质疑者闭嘴。
然而,苏明玥修长的手指抚过那行“典范单位”的字样,眼神却比窗外的晨色更加沉静。
她没有当即应允,而是拨通了办公厅宣传组的联络电话。
“感谢贵部的认可。”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关于专题报道,我方全力配合,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采访对象必须包括三位曾被强制送入‘情感矫正营’的农村青年,他们是我们最早的求助者,也是联盟精神的起点。”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一个圆滑而略带歉意的声音:“苏女士,我们理解您的想法。但这三位的经历……恐怕在镜头前的形象不够正面,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争议。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聚焦于联盟的专业团队和成功案例?”
“不够正面?”苏明玥的声线陡然降了八度,寒意穿透电波,“他们的‘正面’,不该由你们,或者我们来定义。他们活着,并且努力地活着,这就是最正面的形象。”
对方还在委婉地坚持,苏明玥却不再多言,直接挂断了电话。
当夜,她把自己锁在数据中心,亲自调取了那三位青年近半年来所有的“自主身份声明”记录——那是他们每天用来确认自我认知、对抗记忆污染的简短独白。
她又翻出社区活动影像,看着他们在田埂上放声歌唱,在村里的集市上笨拙地叫卖自己种的蔬菜,在夜校课堂上专注地盯着黑板。
凌晨四点,一段三分钟的短片在她手中诞生。
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只有粗粝而真实的生活片段,以及他们用方言念出的、一句句质朴的自我声明。
她将短片作为附件,附于一封措辞强硬的回函中,只写了一句话:“请看完这段视频,再决定谁有资格定义‘正面’。”
次日上午九点,宣传组的电话再次打来,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苏女士,我们被深深打动了。您的提议,我们完全同意。”
同一时刻,苏明心正站在“织光讲堂”的直播镜头前。
这一期的主题是《如何面对“你还没放下”》,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