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峰会次日的晨光里,苏明玥的实验室冷白光刚亮起,莫斯教授的牛皮纸信封就被推到她的程序终端前。
她正调试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波动率预测程序,指尖悬在“运行”键上,余光瞥见信封边缘露出半张打印纸——三封猎头邮件的发件方标志刺得人眼疼,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的标志在纸页上排成三角阵。
最上面压着教授的批注,钢笔字力透纸背:“别让噪音干扰模型精度。”
程序运行的提示音突然响起,苏明玥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了两秒。
这是莫斯第一次用隐喻认可她的价值——去年她交第一份周报时,教授用红笔圈出三个模型漏洞,批注是“你的直觉比公式诚实”;上个月她修正了彭博社的行业数据偏差,教授在邮件里只写“继续”。
此刻“噪音”对应猎头的喧嚣,“模型精度”指向她正在构建的跨境并购风险评估体系,每一个字都像在敲她的神经。
“叮。”实验室门被撞开的声响混着韩舟的喘息。
这个总穿皱巴巴衬衫的学长举着手机冲进来,屏幕亮得刺眼:“明玥你看!彭博社内部简报头条!《谁是剑桥密语者》——他们管你叫剑桥密语者!”
苏明玥合上笔记本,金属外壳发出清脆的轻响。
她能听见韩舟的心跳声,比他说话的速度还快。
三天前在峰会后台,这个总说自己“投行失意才来读博”的学长,曾蹲在地上帮她捡散落的资料,指尖触到她被林景深拽皱的袖扣时,低声说过“我帮你挡着镜头”。
此刻他手机屏幕上,那张被路透社拍下的电梯照片被放大,她手背的手表在阴影里泛着冷光,配文是“神秘学者的商业直觉,比彭博终端更精准”。
“高盛伦敦分部打了三个电话到系里!摩根的人堵在莫斯教授办公室门口!”韩舟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动,“但他们只知道你是莫斯组的‘无名助理’,连名字都拼不全——苏Z?苏明玥?”
苏明玥站起身,白大褂下摆扫过桌角的咖啡杯。
她想起三天前在论坛结束后,老吴的邮件里那句“让他们抬头看你”,想起三年前在云港被截胡的升职报告上,总监用红笔写的“新人不要总想着出风头”。
此刻她的呼吸很轻,像在调试精密仪器时控制的气流:“让他们继续找。”
韩舟愣住:“你知道这些猎头能给多少吗?”
“知道。”她打开抽屉,取出个黑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