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古琴的木胎(第1页)

后院那座无字的坟茔,像一枚投入心湖的沉锚,将沈星晚此前些许的飘忽不定彻底压稳。她不再仅仅是顾言的学徒、伴侣,更是一个被正式认可的、承载着过往与未来的传承者。这份认知让她的心境愈发沉静,目光也变得更加深远。

她没有急于去打开那把钥匙对应的柜子,仿佛那是一个需要以更庄重心态去开启的圣殿。她依旧每日研读、练习,只是投入的心力更甚以往。她对那卷殿宇结构图的钻研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尝试不依靠图纸,仅凭记忆和理解,用最普通的松木制作一些关键节点的实体模型,以此验证自己对力学传递和空间结构的把握。

顾言将她的变化尽收眼底。他不再对她的学习进程做任何具体的安排或指导,而是完全放手,任由她在那个浩瀚的技艺世界里自由探索,只在她偶尔偏离核心或走入死胡同时,才会用一两个词,或是一个简单的示范动作,将她引回正途。这种绝对的信任和有限的、精准的引导,让沈星晚的成长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这日,顾言将那张修复后一直收在琴囊中的“枯木龙吟”古琴再次取了出来,平置于那张金丝楠木大案之上。琴身漆面光华流转,但在顾言眼中,似乎仍有些许未尽之意。

“漆面已成,木胎未满。”他抚过冰凉的琴身,对沈星晚道,“一张好琴,漆是衣冠,木胎才是筋骨魂魄。‘枯木龙吟’的木胎虽已是上选,但历经数百年,其内部纤维的活力、共鸣的潜力,或许还能更进一步。”

沈星晚立刻明白了他想做什么——他要为这张古琴“醒胎”。这是一种传说中极高深的古琴养护技艺,并非简单的修复,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精微复杂的手法,重新激发琴体木质的内在活力,使其音色更加通透、圆润、松透,如同唤醒一位沉睡的宗师。

这远比修复紫檀印匣要难上千百倍。需要对木材特性、振动原理、乃至古琴制作的所有秘辛都有着登峰造极的理解,下手的力道、时机、方法稍有差池,便可能毁掉这张千古名琴。

“我能做什么?”沈星晚没有畏惧,只有跃跃欲试的郑重。

顾言打开那个一直未曾动用的、存放最珍贵工具的柜子。里面并非珠光宝气,而是一排排造型各异、材质特殊、闪烁着幽冷光泽的工具,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沉淀和极致工艺的光芒。他取出一套用犀角、象牙和特定年份的竹根制成的、形状古怪的“醒胎”工具——有用于内部探振的细针,有用于微力按摩的弧形刮板,有用于引导震动的音叉和共鸣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