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儿的功夫,三天时间过去。
而东宫,仿佛被人遗忘了一般,无人来探。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他的那两位老师也没再来。
当然,这对于李承乾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至于李世民那边对他是个怎样的态度,李承乾不去想这些,也不关心。
他老老实实地待在宫殿内看书。
这样平静的日子,他以为可以多持续一段时间。
只是,令李承乾失望的是,半个月后,他在显德殿接到了李世民的圣旨。
此次,宣旨的是熟悉的太监王仁。
李承乾跪着接旨,王仁这才开口对着圣旨读道:
“皇帝诏曰
门下:
储贰之教,国本攸关;师道之尊,礼法所重。皇太子承乾,年虽冲幼,位实元良,宜勤修德业,敬顺师长。然近闻侍讲之时,言辞轻慢,举止失仪,于陆德明、孔颖达二师之前,颇有不恭之举。朕闻之惕然,深用为忧。
夫陆德明,博通经籍,海内儒宗;孔颖达,学贯古今,朝野共仰。此二贤者,非惟朕所钦重,实乃天下士林之表率。太子以童稚之龄,承教诲之恩,不思谦恭受学,反生怠慢之心,岂非忘《论语》'有事弟子服其劳'之训乎?
朕每思汉昭烈帝敕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未尝不惕厉于心。今太子之过虽微,然积小成大,可不慎欤?兹命太子即日亲赴二师府第,执弟子礼,恳切致歉,务请二师复入东宫,授以圣贤之道。若二师犹未允准,太子当长跪请益,以表悔过之诚。
自今以后,太子宜朝夕惕励,尊师重道。凡讲读之仪,必恭必肃;应对之节,必谨必谦。倘再蹈前愆,朕当循《礼记》'教不可刑'之文,另择严师,以正储君之德。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贞观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
李承乾平静地接过圣旨。
圣旨的意思是斥责他对师长陆德明和孔颖达不敬,让他想方设法将他们两人请到宫中,然后由他们继续给李承乾教书。
当然,李承乾想得更多。
这道圣旨,表面上看是斥责他,实则通过公开诏书强调“尊师重道”的政治正确性。
而李世民竟然让他不惜“长跪请益”也要让那两位老师原谅,意在塑造他李世民“严父明君”形象。
似乎,一点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