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二月十日酉时六刻。
长安的夜,让人看不到黎明。
孔颖达立在窗前,指节叩着案几,烛火映得他眉间沟壑更深。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更天了,他却毫无睡意。
案上摊开的《春秋》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仿佛在嘲笑他此刻的无力——太子李承乾竟敢杀弟囚父,而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言!
“圣人之后,岂能坐视纲常崩坏?”他低声自语,猛地合上竹简,惊得烛火摇曳。
次日清晨,国子监的晨钟尚未敲响,孔颖达便已披衣出门。
他未乘马车,只带一名老仆,踏着薄雪,悄然拐入崇仁坊的一处僻静宅院。
屋内已有数人等候——秘书监虞世南、弘文馆学士颜师古、太学博士……皆是当世大儒。
见他进来,众人齐齐起身,神色凝重。
“孔公,太子之事,当真已无可挽回?”颜师古压低声音,指尖微微发颤。
孔颖达环视众人,缓缓道:“越王泰尸骨未寒,陛下被囚禁于大安宫。若吾辈再缄默,天下将视读书人为何物?“
虞世南长叹一声:“可太子手握大军,又有杜如晦、程咬金、尉迟敬德他们相助,我等书生,如何抗衡?”
“书生无力,但天下士子有心!”孔颖达猛地拍案,茶盏震得叮当响,“今日起,国子监停课,太学生上街讲经——专讲《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例!”
众人瞳孔一缩。
这是要以古讽今,借圣人之言煽动士林!
申时三刻,国子监门前聚集了数百太学生。
孔颖达立于高阶之上,白发苍苍却脊背挺直。他未提太子一字,只是高声讲授《左传》:“昔赵盾弑其君,太史书'赵盾弑君',盾辩曰'非我也',太史答——”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学生们齐声接道,声震动天。
人群中,不知谁突然喊了一句:“今太子囚父,可有人讨贼否?”
刹那间,满场死寂。
孔颖达闭目不语,却将手中竹简重重砸在地上——“啪!”
这一声如同号令,太学生们顿时红了眼眶。
有人撕下衣襟咬指血书,有人将《孝经》抛向空中。
当日申时六刻,长安各坊突然出现匿名揭帖,上书孔子名言:“君不君,则臣不臣!”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