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舒把鹅卵石放进曾孙女的手心时,那只小手刚能握住整块石头。四岁的孩子咯咯地笑,指腹反复摩挲着石面的波痕,像在抚摸只温顺的小动物。阳光从老式木窗的格纹里漏下来,在石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光斑随着海子的晃动跳跃,像三亿年前的浪尖在掌心翻涌。
“这是会讲故事的石头。”陈望舒的声音带着老人才有的沙哑,却依然清晰。她指着波痕最深的那条凹槽,“这里曾游过巨大的鱼,比爷爷见过的鲸鱼还要大,它们的鳞片会反光,把海底照得像星空。”曾孙女突然把石头贴在耳朵上,眼睛瞪得圆圆的:“奶奶,我听见咕噜声了!是大鱼在吐泡泡吗?”
书架最上层的玻璃罐里,静静躺着那些跨越时光的信物。昆仑山口的沙粒与鸣沙山的沙粒在罐底凝成同心圆,中间嵌着片褪色的凤凰花瓣,旁边是林深当年捡的风棱石碎块,棱角被岁月磨得温润。孙女常说这罐子像个微型的宇宙,每粒沙、每块石,都在按照自己的轨迹转动,却又被无形的力连在一起。
曾孙女上小学的第一天,书包里背着两样东西:课本和那块鹅卵石。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张照片,午休时的教室里,小姑娘正把石头放在同桌的手心,认真地讲解“哪条波痕是雪山变的”。陈望舒看着照片笑出了声,想起孙女小时候在科学展上的样子,又想起林深蹲在昆仑山口的岩石前,眼里的光与此刻照片里的孩子如出一辙。
那年冬天,博物馆举办“时光的纹路”特展。策展人特意借来陈望舒家的鹅卵石,与昆仑山口出土的波痕石、玉门关的夯土层标本并列展出。展签上写着:“三亿年的对话——从远古海洋到当代掌心”。开展那天,曾孙女穿着小红袄,站在展台前当起了小小讲解员,指着自家的鹅卵石说:“我奶奶的奶奶,就是从雪山那边把它带回来的。”
观众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刻满波痕的拐杖,听完讲解后颤巍巍地说:“我年轻时在深海钻井平台工作,见过和这纹路一样的锰结核。”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块切开的锰结核,切面的年轮与鹅卵石的波痕完美咬合,像两块拼图终于重逢。
陈望舒的手册传到了孙女手里,最新的一页贴着特展的门票,旁边是曾孙女画的全家福:四代人围着块巨大的石头,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块小石子,像串珍珠项链。孙女在画旁写:“石头会老,但浪涛不会,它会钻进新的手心,继续讲故事。”
某个春雨绵绵的午后,曾孙女突然跑到陈望舒的轮椅旁,举着张画纸大喊:“我找到大鱼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