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水语密码》(第1页)

回水河的秋汛来得突然。阿明站在新修的水文观测站里,看着监测屏上起伏的波浪线,像在重读那卷唐代丝帛上的字迹。三个月前立在岸边的卵石已被水流磨去大半棱角,只有“阿明”两个字还清晰,像枚浸在水里的印章,盖在千年未改的河道上。

“下游发现异常声呐信号。”对讲机里传来队员的声音。阿明抓起防水设备奔下楼时,河面正腾起薄雾,晨光照在雾上,织成一张透明的网,网住了顺水漂来的几片红叶——那是上游枫树林的叶子,每年这个时候,它们都会乘着秋水,完成一场从雪山到河谷的旅行。

声呐探测器沉到河底三米处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个规则的阴影。潜水员下去没多久,就举着个裹着淤泥的东西浮出水面。冲洗干净后,阿明发现那是块巴掌大的陶片,上面画着半条鱼,鱼尾处的波浪纹里,藏着个极小的“在”字,与铜鱼符上的笔画完全吻合。

“这是宋代的‘水信陶’。”导师用放大镜仔细看着陶片边缘的绳纹,“古人会把想说的话刻在陶片上,让水流带向远方,有点像现在的漂流瓶。”阿明突然想起青铜盒里的丝帛,戍卒王二狗说“雪化成的海流得很慢”,原来千年来,回水河一直充当着时光的邮差。

他把陶片放进声波检测仪,当探头触到“在”字的瞬间,仪器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的波形图与“归墟声”音频重叠的刹那,观测站的玻璃上凝结出细密的水珠,水珠顺着窗缝蜿蜒而下,在地面拼出断断续续的字句:“宣和三年,渔人李三郎,于回水河入海口拾得陶片,见‘海’字,知昆仑有信,遂刻‘在’字回投……”

这些字在蒸发前,化作一声极轻的叹息,像有人在水里轻轻说:“原来你收到了。”

三天后,阿明跟着考察队来到回水河的入海口。这里正在修建“水信博物馆”,工人们从河床下挖出了成百上千块陶片,年代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民国。最特别的是块清代的青花瓷片,上面用青花料写着“我在”,旁边画着个小小的指南针,指针恰好指向昆仑山口的方向。

“你看这片。”馆长递来块带着海盐结晶的陶片,“明代的,上面写着‘海也在’,发现时卡在沉船的龙骨缝里,像是从回水河来的陶片,终于追上了去南海的船。”阿明把两块陶片并在一起,“我在”与“海也在”的边缘严丝合缝,像两句跨越三百年的对话,终于在入海口完成了应答。

博物馆开馆那天,阿明站在“水语长廊”里。头顶的玻璃穹顶下,水流沿着透明管道循环流动,汉代的陶片、唐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