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水河的水漫过鞋尖时,阿明突然想起十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海边。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小孔,父亲说那是沙蟹写给大海的信。此刻河水在脚踝边打着旋,像有无数细碎的笔尖在皮肤上轻写,他弯腰掬起一捧水,掌心里的涟漪里,竟映出铜鱼符的影子。
“该动身了。”导师的声音从越野车方向传来。后备厢里装着新的设备——声纹采集仪、水下扫描仪,还有个特制的陶瓷瓶,瓶身上是阿明亲手刻的“海”字,笔画里嵌着从昆仑山口带回的沙砾和南海的海盐,像把两个时空的信物封进了陶土。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回水河中游的一处古渡口遗址。地方志记载,元代这里有座“望海亭”,戍卒们常在此处将刻着字的木牌投进河里,据说能顺着水流漂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上个月,勘探队在河床下发现了成片的木桩,桩身上还留着绳索勒过的深痕,像在等谁解开捆了八百年的牵挂。
挖掘进行到第七天,阿明在一根碳化的木桩里,发现了个嵌得很深的竹管。管身缠着几圈褪色的麻绳,解开后倒出的不是金银,而是半卷泛黄的棉纸,上面用朱砂写着:“至元二十九年,戍卒赵九,借回水河寄家书:妻,吾在昆仑见雪化之河,知其必入东海,若你见水上有红绳,便是吾托浪涛带的平安信。”
棉纸的角落系着段红绳,虽已朽坏,却仍能看出打过七个结——老辈人说,绳结的数量代表思念的深浅。阿明突然想起实验室里的宋代陶片,上面“在”字的笔画里,也缠着类似的红绳,原来八百年间,回水河一直替人保管着未说出口的牵挂。
他把棉纸放进保湿盒时,指尖触到一个硬物。翻开棉纸才发现,下面压着枚铜钱,钱眼里穿的红绳与棉纸上的竟是同一根,仿佛有人接过了赵九的牵挂,把它系在了时光的另一端。铜钱背面的“至元通宝”四个字被磨得发亮,却在边缘处藏着个极小的“安”字,像句迟到的回音。
“发现什么了?”导师凑过来,指着铜钱边缘的刻痕,“这是‘水信钱’,古人会把想说的话刻在钱上,让它随着水流辗转,有点像现在的转账附言。”阿明突然想起博物馆里的清代青花瓷片,指南针指向昆仑的方向,原来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让回水河当信使。
当天傍晚,他在遗址旁支起帐篷。河水在帐篷外轻轻拍打着卵石,像谁在低声讲述未完的故事。阿明拿出那个陶瓷瓶,借着营地灯的光,在瓶底刻下新的字:“2024年,阿明在此,见回水河载千年信,知思念可越山海。今以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