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潮音待续》(第1页)

潮水漫过“归墟”木牌时,阿明的指尖正悬在声纹采集仪的按钮上。石屑顺着水流打转,像无数细碎的音符在水面跳跃,其中一粒恰好落在他的手背上——是从昆仑山口带回的沙砾,带着雪山特有的凉意,像谁在轻轻推他的手腕。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录音键。

风声、浪涛声、远处渔船的马达声、礁石上游客的笑闹声……所有声音都被收进设备里。当他把铜鱼符贴近麦克风,符身突然发出嗡鸣,与二十年前林砚之在博物馆录下的声纹完美重合。这一次,应答他的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木牌上“归墟”二字突然渗出的水珠,水珠在沙滩上拼出个小小的“续”字,像给未写完的乐谱加了个逗号。

三天后,阿明带着设备去了昆仑山口。唐代驿站遗址的冻土上,新搭起座“声景实验室”,玻璃穹顶下,摆满了从回水河带来的水样。当他把南海热液区的 chimney 样本放进水样,整间实验室突然被蓝光笼罩。水样里浮出无数个虚拟的人影:汉代戍卒在磨铜鱼符,唐代驿丞在写水信,清代士兵在系红绳,他们的动作在蓝光里重叠,最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回水河入海口的礁石。

“听见了吗?”实验室的老研究员指着频谱仪,“冻土下的冰芯里,藏着两千年的潮声。当年戍卒们对着雪山喊的话,被冰记住了,现在正跟着融水流回海里。”阿明把耳朵贴在冰芯样本上,果然在冰层的裂隙声里,听见个苍老的声音:“告诉后来人,不用等海枯石烂,水流过的地方,都是重逢的路。”

回到回水河时,入海口正在举办“声浪音乐节”。舞台就搭在礁石旁,年轻人用电子合成器,把铜鱼符的声纹、回水河的水流、南海的浪涛都编成了旋律。当唱到“我在,海也在”时,台下所有观众都举起了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各自的“水信”——有给未来的自己,有给逝去的亲人,还有个孩子举着画满波浪的纸,上面写着“给100年后的小朋友:今天的浪花很好看”。

阿明突然有了个大胆的计划。他联合博物馆、科考队和音乐人,发起了“水信传递计划”:在回水河、昆仑山口、南海海沟各设一个声纹采集点,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把想说的话,通过水流、电波、声波传递给任意时空。启动仪式那天,他站在礁石上,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是阿明,此刻在回水河,我在。”

这句话被转换成数字信号,顺着光纤传到昆仑山口,激活了冰芯里的古老潮声;又通过卫星传到南海,让“归墟号”探测器周围的海水产生共振。三分钟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