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号”的舷窗外,星尘正顺着航线铺成银色的路。小星把额头贴在冰凉的玻璃上,看着地球在视野里缩成枚淡蓝色的贝壳——像她埋在礁石下的“时光胶囊”,被宇宙轻轻攥在掌心。驾驶舱的显示屏上,回水河的实时数据正与目标行星的海洋参数同步跳动,潮汐的涨落、浪涛的频率,甚至海水里的矿物质含量,都像隔着光年的镜子,映出两个相似的“蓝色家园”。
出发前,阿潮在她的飞行日志里夹了片贝壳。此刻贝壳在防护服的口袋里发烫,她摸出来对着通讯器轻敲,声波在飞船里回荡的瞬间,所有仪器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的星图自动放大,目标行星的海洋里,浮出个熟悉的轮廓——与回水河入海口的礁石一模一样,只是体积庞大到能被卫星清晰捕捉,像宇宙特意为地球的浪涛,准备了块停泊的港湾。
“这是‘航标’。”老教授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就像当年戍卒在昆仑山口埋下铜鱼符,宇宙也在给我们留记号。”小星突然想起汉代简牍上的话:“海枯石烂,符合则应。”原来两千年的约定,早已被水流带到了星海深处,变成了跨越光年的默契。
飞船进入目标行星轨道时,探测器传回了段音频。不是预想中的外星语言,是清晰的浪涛声——与回水河入海口的潮声在频谱上完美重叠,只是带着行星特有的磁场震颤,像有人给地球的浪涛,加了段星际的和声。当小星把铜鱼符的声纹混入其中,音频里突然浮出个极轻的音节,像“在”字的尾音,被星风吹得悠长。
登陆舱降落在行星的海滩上。舱门打开的瞬间,小星被眼前的景象怔住:浅滩上布满了螺旋状的礁石,每块礁石的凹痕里,都嵌着半透明的晶体,晶体里冻着的,竟是与地球相似的贝壳。她捡起块晶体,透过阳光看见里面的贝壳内侧,刻着个简化的“海”字,笔画里卡着的星尘,与“归墟号”带回的 chimney 样本成分完全一致。
“它们也在刻名字。”小星对着通讯器轻声说。她蹲下身,在最近的礁石上,用登陆舱的金属碎片刻下“地球”两个字。刻痕完成的刹那,周围的晶体突然亮起蓝光,光流顺着礁石的纹路蔓延,在海滩上汇成条银色的河,河面上漂浮着无数个发光的符号——是这个星球的“水信”,每个符号都在闪烁,像在说“欢迎”。
三天后,“听潮号”的实验室有了突破性发现。行星海水的样本里,检测到了地球特有的生命分子,这些分子的排列方式,与回水河底的微生物群落如出一辙。更神奇的是,分子链的末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