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星子的眨眼(第1页)

星子的眨眼

陈望舒在地质博物馆的展柜前停住了脚步。玻璃罩里的铜制胶囊泛着暗哑的光,旁边的标签写着“2023年昆仑山口时光胶囊”,下方的小字标注着发现时间——正是她和林深埋下它的第二十个年头。展柜的射灯在胶囊上投下圈光晕,像当年光罩的残影,温柔地覆盖着那些被时光磨平的刻痕。

“奶奶,这就是你说的会发光的石头吗?”孙女仰着小脸,辫子上的蝴蝶结蹭到展柜玻璃,留下淡淡的影子。小姑娘手里攥着块鹅卵石,是今早从家附近的河滩捡的,石面上的波痕和昆仑山口的波痕石如出一辙。陈望舒摸了摸孙女的头,指尖触到温热的发顶,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林深教她辨认岩石时,指尖也是这样带着阳光的温度。

林深的声音从展厅另一头传来。他正对着群年轻学者讲解块锰结核切片,切片的年轮在显微镜下像圈叠着的彩虹。“你们看这里的微量元素分布,”他的声音比从前沉了些,却依然带着熟悉的节奏,“和同期在雨林竹筒里发现的贝叶经矿物质,完全能对应上。”

陈望舒走过去时,刚好听到年轻学者的惊叹:“难道真的存在跨地域的时光共振?”她笑着指了指切片旁的照片——雨林里的傣族老人正用竹刀剖开竹筒,贝叶经上的水渍在阳光下泛着光,和深海钢罐打捞时的浪花、昆仑山口的融雪,在照片里连成了条银色的线。

博物馆的库房里藏着件特殊展品——当年在鸣沙山挖出的玻璃瓶。工作人员正用特制的灯光照射瓶身,藏羚羊羽毛的轮廓在光影里渐渐清晰,旁边的日记复印件上,“7月12日”的字迹被放大了无数倍,笔画里的沙粒像星星般闪烁。“这些沙粒的成分分析出来了,”馆长递过份报告,“和您捐赠的昆仑山口沙样,同源率99%。”

陈望舒忽然想起小张的儿子。那个当年在胶囊旁撒沙粒的小伙子,现在已是青藏科考站的站长,上周发来的照片里,他的女儿正蹲在新埋下的胶囊旁,用小铲子往土里埋自己的乳牙,牙床上还沾着点血丝,像颗微型的朱砂痣。“她说要让未来的人知道,她曾在这里长大。”小伙子的短信里带着笑,“就像当年我爸埋牛肉干那样。”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正染红天际。林深牵着孙女的手走在前面,两人的影子在石板路上交叠,像棵老树枝桠缠着新抽的嫩芽。陈望舒望着他们的背影,突然闻到了股熟悉的味道——是昆仑山口的沙混着融雪的气息,顺着穿堂风从展厅飘来,带着点铜锈的涩、松脂的香,还有老队长布包里粮票的淡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