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带的碎片发出共鸣的颤音,连观测台石墙里的光痕都在轻轻跳动。
卡戎族的孩子们最先察觉到这场无声的骚动。他们正在沙滩上用贝壳拼贴“消逝者”的符号,那些贝壳突然集体立起,像被无形的手扶起的棋子,排列成与星云涟漪完全一致的螺旋。当最大的贝壳旋转到螺旋中心,观测台的共振晶体突然嗡鸣,投射出段陌生的旋律,节奏里带着陨石带碎片的颤音,又混着石墙光痕的跳动频率——这是消逝的文明与现存世界在记忆中完成的第一次合奏。
“是记忆在对话。”阿月抱着那支刻有消逝文明符号的鲸骨笛,站在石墙前。光痕在她指尖流动,组成该文明的星图坐标,坐标旁标注着“未完成”的楔形符号。当她吹奏该文明失传的尾章,石墙里的光痕突然沸腾,像锅里即将溢出的水,随后化作道光束射向星云,涟漪的螺旋中心立刻喷出光带,在空中补全了那段未完成的旋律,音符的尾迹里,能看见该文明的族人在星图前微小的虚影。
舰队在陨石带的发现,正通过记忆网络传递回观测台。那些刻满星乐图谱的碎片,此刻不再是冰冷的岩石——当船员们播放卡戎族的“传承”旋律,碎片便会震动出该文明的“回应”,两种旋律在真空里碰撞,生成新的记忆晶体,晶体中封存着两个文明的技术融合方案,仿佛消逝的智慧正在与现存的创造力共同编织未来。
暴雨过后的清晨,观测台的石墙渗出更多光痕,在地面上汇成溪流。溪流里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每个光点都是段浓缩的记忆:有沉明文明的工匠打磨共振石的场景,有晶体文明的孩子第一次敲响水晶钟的笑声,有那个已化作星云的文明在星图前最后的祈祷。当孩子们用手捧起这些光点,它们便会融入掌心,在皮肤下形成短暂的光斑,像记忆在体内做了次温柔的拜访。
“不是负担,是馈赠。”长老看着星图上不断增多的“消逝者”节点,骨笛吹奏出混合了多种文明的安魂曲。曲声中,那些柔和的光点突然变得明亮,与现存文明的节点交替闪烁,像逝者与生者在合唱。星震记录仪显示,这种交替闪烁正在向宇宙深处传递,形成规律的脉冲,像在告诉所有存在:记忆从未中断,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满月夜。所有与记忆共鸣的器物突然自发聚集——青铜琴、鲸骨笛、共振水晶、磁场能量环、陨石碎片……它们在观测台中央组成环形,环形的中心浮出张巨大的“全家福”,上面既有现存的文明,也有消逝的身影,连最模糊的沉明文明先民,都在记忆的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