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潮芽的笔迹》(第1页)

潮芽在礁石上刻下第一百个“海”字时,星沙与河沙正顺着指尖的纹路流淌。十岁的手掌还握不稳刻刀,笔画歪歪扭扭地爬过石面,与汉代戍卒的凿痕、星人的晶体纹路重叠在一起,像无数双手在共同书写。她把爷爷的铜鱼符复制品贴在刻痕上,符身突然亮起的蓝光里,浮出两个交织的影子——地球的浪涛与望海星的星潮,在光里融成一片流动的蓝。

“双河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新培育的“星水稻”正在抽穗。这是用星沙与河沙混合的土壤种出的作物,稻穗上的谷粒一半泛着河沙的金,一半闪着星尘的银。研究员说,这种水稻能同时吸收地球与望海星的能量,就像潮芽的名字,既带着回水河的潮气,又藏着星潮的嫩芽。当第一株稻穗成熟,谷粒裂开的瞬间,竟传出极轻的“我在”,像作物在对两个家园同时应答。

这天,望海星的孩子“星芽”带着贝壳书来访。书页是用行星的晶体压制而成,每一页都冻着不同的“水信”:地球孩子画的飞船、星人祖先刻的星图、甚至还有片汉代的陶片碎片,上面的“在”字被星尘填满,像给古老的承诺镀了层光。“祖先说,书要两个人一起写才完整。”星芽的指尖划过书页,“就像你们的铜鱼符,总要两半相扣。”

潮芽拉着星芽跑到礁石旁,把贝壳书平放在“海”字的刻痕上。阳光穿过书页的瞬间,所有文字突然活了过来:汉代戍卒的呐喊顺着星尘纹路爬向天空,星人祖先的吟唱跟着河沙渗入泥土,最后在两个孩子的掌心里,凝成句清晰的“我们都在”。回水河的水恰好漫过脚踝,带着星沙的凉与河沙的暖,像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

三年后,“双河学校”在回水河岸边落成。教室里的课桌是用望海星的礁石与地球的红木拼接而成,桌面的纹路自然形成铜鱼符的形状。第一堂课,潮芽教星芽写汉字“海”,星芽教潮芽画行星的浪涛符号,两个孩子的笔迹在纸上重叠,竟拼出了宇宙通用的“家园”图案。下课铃响时,窗外的银鱼群突然跃出水面,在阳光下拼出同样的图案,像天空在给他们的作业打分。

“听潮四号”飞船启航那天,潮芽和星芽把共同写的贝壳书放进了货舱。书的最后一页,是幅跨越星球的长卷:左边是回水河的礁石,右边是望海星的晶体海滩,中间用无数个“我在”连接,每个字都一半用河沙写就,一半用星尘绘成。当飞船穿过小行星带,贝壳书突然发出荧光,照亮了舱内收藏的所有“水信”——汉代的陶片、唐代的铜铃、民国的手札、星人的星图,都在光里轻轻震动,像在合唱一首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