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神经宇宙:当大脑成为宇宙的微型镜像(第1页)

地球历 3723 年,喜马拉雅山脉的万年积雪在暗能量反应堆的余热下蒸腾,形成缭绕在神经宇宙研究所周围的薄雾。这座嵌入山体的环形建筑外墙由透明暗能量晶体构成,在月光下呈现出大脑沟回般的复杂纹路,与远处珠穆朗玛峰的褶皱肌理形成微妙呼应。研究所内部,共振地板持续发出 0.7Hz 的低频震动,这是宇宙背景辐射的等效频率,让每个踏入此地的人都能感受到宇宙的心跳。

王霞的实验服袖口闪烁着生物电荧光,指尖在全息操作台上划出银蓝色轨迹,人类大脑的冠状切片与可观测宇宙的三维星图在半空中缓缓重叠。她的视线掠过海马体区域的突触分布模型,那里的荧光亮点正在以每秒 3.2 次的频率明灭 —— 这个频率恰好是仙女座星系旋臂旋转的周期。“看这里,” 她的声音带着抑制的颤抖,手指轻点模型,“史隆长城的星系团排列密度曲线,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体的突触衰减模型,在分形维数上重合了。误差小于 0.003%。”

齐斗站在她身旁,共振地板的震动顺着脚踝爬上脊椎,他清晰地 “感受” 到两种结构在身体里的共鸣。作为前星舰指挥官,他曾在黑洞附近执行过 37 次观测任务,但此刻的体验截然不同:左脑的语言中枢对应着室女座超星系团的分布密度,右脑的空间皮层则映射着银河系悬臂的螺旋参数,这种身体与宇宙的共振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仿佛每个细胞都在复现星系演化的轨迹。他伸手触碰全息星图,指尖穿过仙女座星系时,后脑的枕叶皮层突然亮起,视网膜上浮现出童年在青海湖看到的银河倒影 —— 那时的他,正躺在父亲的天文望远镜旁,听着银河旋转的故事入睡。

神经连接头盔的神经束突然亮起,齐斗的视野被双重影像占据:左眼是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的荧光爆闪,突触小泡破裂时的量子涨落清晰可见,钠钾离子通道开合的电信号如微小的闪电;右眼是某星系团核心黑洞吞噬恒星的伽马射线暴,物质被撕裂时的引力红移形成螺旋状的光带,每道光波的频率都精确对应着人类大脑杏仁核的恐惧反应波长。两种场景在视觉皮层重叠的瞬间,他仿佛看见宇宙在神经元的树突间诞生,而人类的每个念头都在星系悬臂上激起涟漪。当他想起昨夜与王霞的争论 —— 关于宇宙意识是否具有情感属性,仙女座星系的某片星云竟短暂呈现出类似大脑皮层的褶皱形态,就像宇宙在俏皮地回应他的质疑。

波灵族的能量体穿过实验室的量子屏障,十二个体态轻盈的光团在暗能量照明下呈现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