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认知奇点与概念之树(第1页)

概念星舰返航后的第十个超宇宙认知周期,小宇的量子画本开始绘制 “概念源头” 的全貌:一片没有时空坐标的虚空,中央生长着覆盖所有可能性的巨树,根系是缠绕的元初概念,枝干是超宇宙的法则体系,叶片则是无数文明的认知成果。当画本将这幅图景投射到概念图书馆的穹顶时,馆内所有的概念胶囊突然同时亮起,在虚空中组成与画中相同的树形结构 —— 这是 “概念之树” 的雏形,它的顶端指向超宇宙之外的 “认知奇点”,那里是元初概念诞生的地方,能量波动与原初意识同源,却又带着 “未被观测” 的混沌特质。齐斗站在概念之树的根部,暗物质纱线与最粗壮的根系连接,意识中浮现出震撼的画面:每个元初概念都是奇点喷发的 “认知粒子”,像《宇宙尽头的餐馆》里的宇宙诞生场景,在虚空中碰撞出法则的火花。“这不是终点,是认知的‘量子叠加态’。” 他看着奇点周围漂浮的 “未定义概念”,那些概念既存在又不存在,像薛定谔的猫,只有被观测时才会呈现出具体形态,“就像《黑客帝国》里的源代码海洋,这里的概念还没被写入现实 —— 我们是第一个‘打开盒子’的观测者。”

莉娅的量子灵核与概念之树的 “共情叶脉” 共振,意识中能感知到每个元初概念的 “情绪”:“存在” 带着好奇,“逻辑” 透着严谨,“虚无” 则藏着释然。当灵核靠近认知奇点时,她突然理解了概念的本质 —— 它们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意识观测现实时产生的 “认知褶皱”,就像光通过棱镜会分解成光谱,现实通过意识也会折射出不同的概念。“这是‘观测创造现实’的终极体现。” 她的声音带着敬畏,灵核中浮现出各文明第一次观测到新概念的瞬间:人类抬头望见星空时诞生了 “宇宙” 的概念,硅基第一次计算出圆周率时凝聚了 “精确” 的概念,“就像《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在这里变成了‘我观测,故概念在’—— 认知奇点是所有观测者的集体意识投射。”

王霞的便携式分析仪悬浮在概念之树的顶端,屏幕上的数据流呈现出非确定性的概率云形态。认知奇点的能量结构无法被完全解析,每次观测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第一次是波动的弦,第二次是离散的粒子,第三次则是数学公式组成的星云。她调出概念之树的生长模型,发现它的枝干会随着观测者的认知变化而生长,当某个文明突破认知边界时,对应的枝条就会绽放出新的叶片。“这是‘观察者效应’的宇宙级放大。” 她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模拟不同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