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你,想对你说的一些话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风里带着深秋的凉意。桌上的日历显示着2033年,算起来,正好是十年后的今天。提笔给你写这封信时,指尖竟有些发颤——我知道你此刻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像只被风吹乱方向的蝴蝶,总在担心翅膀扇动的幅度会不会惊扰了谁,却忘了自己本可以飞得更高。
想跟你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这十年里我反复咀嚼出的道理:先顾好自己的菜园,再去打量邻居的篱笆。 你总觉得“顾及他人”是种美德,可后来才明白,没有边界的体谅,就像给菜田浇水时总往别人家的地里灌,最后自己的秧苗旱死了,别人的菜地也涝得一片狼藉。
记得你二十几岁时总爱纠结买菜的事吗?每次去菜市场都像在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妈妈最近胃不好,得买些软乎的茄子;弟弟爱吃辣,得捎把小米椒;连合租的室友昨天随口提了句想吃豆腐,你都记在心上。结果呢?拎着满满一兜菜回家,才发现自己想吃的小青菜忘了买,站在厨房看着一堆别人爱吃的食材,突然就没了做饭的力气。那时你以为这是“周到”,现在才懂,这是把自己的需求排在了最后,像个总在给别人递话筒的主持人,却忘了自己也有想说的话。
十年后我学会了一个词,叫“课题分离”。心理学家说,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就像不同的拼图,你不能抢过别人的拼图替他拼,更不能因为担心别人拼不好,就把自己的拼图拆了给别人当零件。就像买菜时,你需要先想清楚“我今天想吃什么”“我的身体需要什么营养”,这是你的课题;别人想吃什么、吃得惯不惯,那是他们的课题。你可以问问他们的想法,但不必为结果负责——就像你做油焖大虾时,不必纠结“会不会有人觉得太咸”,你先做出自己喜欢的味道,愿意吃的人自然会夹一筷子,不爱吃的人也可以夹旁边的青菜,没人规定一桌菜必须所有人都爱吃。
你总害怕“做得太多”或“做得太少”,其实这背后藏着一种深层的不自信:你觉得自己的价值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就像你每次做饭前都要反复问大家“够不够”“要不要再加个菜”,仿佛少做一道菜就是怠慢,多做一道菜就是浪费。可后来我发现,真正舒服的关系里,没人会因为你少做一道菜就记恨你,也没人会因为你多做一道菜就感激你——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做饭时是不是开心,而不是你有没有精确计算每道菜的分量。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到你25岁的日记,里面写着:“今天帮同事改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