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微光与涟漪:希望初显与前路漫漫(第1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 微光与涟漪:希望初显与前路漫漫

“星芒”原型机核心那稳定而可控的引力波动,如同在无尽黑暗中的第一颗星辰,虽微弱,却清晰地昭示着方向与希望。测试舱内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与如释重负的喘息,研究人员们相拥庆祝,连日来的疲惫与焦虑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ζ-3看着监测屏幕上那条与预测模型高度吻合的优美曲线,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但他很快压下情绪,沉声道:“庆祝留到以后!立刻记录所有参数,分析能量注入效率与时空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我们需要将这次成功的经验迅速固化、量化,为下一步放大功率和阵列化积累数据!”

“洞察”项目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在经历了繁琐的“本地化定制校准”后,第一个SCGLA平台(L4-7点位)终于达到了设计精度要求。当它首次将聚焦后的“视线”投向深邃星海时,传回的并非直接的图像,而是极其精密的时空曲率数据流。经过超算“方舟”的复杂运算重构,一幅令人惊叹的星图缓缓呈现——不仅包含了熟悉的星辰,更清晰地标注出了几颗原本因体积太小、距离太远而被常规望远镜忽略的矮行星,甚至捕捉到了一片此前未知的、极其稀薄的星际尘埃云的微弱引力轮廓!

“成功了!SCGLA-1号平台达到设计指标!它的‘视力’远超常规光学和雷达传感器!”θ-9的声音通过通讯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隐形目标,但这证明了我们这条路是通的!我们已经为星耀之渊装上了一只能够‘看见’质量的‘眼睛’!”

紧接着,另外两个SCGLA平台(G-11, Tau-23)也相继完成了艰难的部署与校准,接入了正在快速成长的“洞察”网络。三只“曲率之眼”构成了一个初步的干涉基线,使得整个系统对质量异常的分辨率和定位精度得到了飞跃性提升。

与此同时,QVFN量子真空涨落探测网在“星之子”辅助滤波与不断优化的AI识别算法的帮助下,也变得愈发敏锐。它已经开始能够稳定地筛选出几类之前无法确认的、极其微弱的非自然信号模式,虽然其具体来源和含义仍需进一步解析,但无疑大大增强了预警的可靠性。

“统子,整合‘洞察’网络(SCGLA+QVFN)当前所有数据,生成星耀之渊外围第一版‘综合安全态势图’。”霍哲下令。

光幕上,一幅动态的星图展开。星辰、星云、小行星带等自然天体以标准方式标注,而几个被S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