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唤醒困境:外力干预的瓶颈与核心症结
此前,通过在抽取的解离状态神经样本上的实验,以及对伊瑟拉兔子等动物的活体痛觉模拟测试,已充分验证了痛觉感知抵消技术的部分可行性。
在确认该技术对碳基生命躯体无额外损伤、且痛觉抵消效率稳定在92%以上后,林轩终于着手将这项技术与日焓文明启示下的“精神唤醒方案”结合,正式启动针对人类精神冻结者的首次安全唤醒实验。
地球历2921年底,林轩走进唤醒实验舱,站在休眠舱与控制台之间,新一轮针对受困者的唤醒尝试正式启动。
此前实验已证实,强力解绑雾的核心危害有二。
一是解离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痛觉,若不处理会像“积压的洪水”般在重组后反噬。
二是解离带来的精神创伤,会让受困者的意识陷入“自我封闭的冰封状态”。
林轩此次唤醒实验,需先解决痛觉隐患,再破解意识冻结,二者缺一不可。
在正式启动唤醒实验前,林轩第一时间来到科研舱,着手痛觉抵消的前置准备。
C-07是当初解离时离强力解绑雾最近的船员,监测数据显示,他的“解离应激神经节点”活跃度在所有受困者中最高,堪称整个唤醒任务里“最难啃的骨头”。
林轩心里很清楚,只要能攻克下这个最难的案例,后续唤醒其他受困者,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
他盯着控制台屏幕上C-07的痛觉信号图谱,像在拆解一台精密钟表:“之前用超力场频率抵消痛觉,就跟用‘反向声波’盖过噪音一个道理,这回得把参数调得更准才行。要是频率差那么一点儿,就跟钥匙对不上锁眼儿似的,痛觉信号照样能漏出来。”
他让ROB1号将超力场频率抵消模块与休眠舱神经监测系统绑定,精准录入C-07的痛觉信号基准频率,并设置“解离模拟启动即同步触发反向超力场”的联动程序,就像给闹钟上好发条,确保危险信号一出现,抵消机制就启动。
同时,机械臂在休眠舱内壁嵌入微型传感贴片,这些贴片如同“神经信号的听诊器”,能实时捕捉最细微的波动,确保一旦出现痛觉残留,能立即动态调整超力场参数。
“所有准备就绪,痛觉抵消模块待命,反向超力场响应延迟≤0.01秒。”ROB1号的电子音落下,林轩点头示意启动治疗。
当七曜阶念力共振束刚接触休眠舱,反向超力场便同步激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