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夸奖(第1页)

谁也没想到袁可立竟然会如此直言,而且直得不行。

有些大臣只恨自己生了两只耳朵,甚至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袁可立的儿子和孙子脸色苍白如纸,想劝两句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大家只能继续静静地看着这位辽东老战神,还有台上的朱由检陛下。

令人意外的是,朱由检这位大明皇帝还是那古井无波的冷静表情。

当然冷静。

朱由检早就知道大明要亡,还知道崇祯是大明最后一个年号。不然他怎么可能会在登基之初就想要开摆呢?

如今从无为摆烂,到有为进取,也不过是朱由检本性厚道,不愿意让卢象升等忠臣失望,不想看到那么多百姓受苦,也不愿意看到后金入主中原等等多重因素叠加到一起,半推半就走到这一步而已。

能不能让大明朝幽而复明,大明朝是否能续命,朱由检不清楚,也不在意,因为他在意恐怕也没用。

朱由检淡然问道:“袁卿何出此言呢?”

袁可立也没想到朱由检会如此淡定,愣了一下才说道:“陛下从京城一路走来,应该见识过不少妻离子散,饿殍遍地的场景,老臣就不赘述了。”

“老臣只说一样,当年老臣还在苏州任职时,朝廷本应在苏州征纳二百八十万石的田赋,可实际只能收到不足二百万石。到臣调任时,已经积累下来近三百万石的欠赋。到今年,苏州一地欠朝廷的田赋恐怕已经数不清,是一笔烂账了。”

“但整个江南,只有苏州如此吗?或者说,整个天下,只有苏州如此吗?老臣再问:大明眼下缺钱缺粮缺兵,是总量不足吗?”

“他们不愿意配合朝廷纳税,只是因为贪财?”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全场默然,许多人干脆已经开始装聋子和瞎子了。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不是每个地方都跟陕北一样干旱种不出粮食,只要调配得当,从富裕省份调粮调物资完全能让受灾地区缓过来。

尤其是江南,光是这里一年欠下的赋税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拿出来呢?

除了税制不合理、人性自私的原因外,就是因为觉得没必要。

这和投资是一样的,一个项目有希望,大巴人上赶着送钱,反之则没人愿意掏钱。如果人人都觉得大明有希望,认同你老朱家,遇到难事了怎么会不出手?

袁可立这是在提醒朱由检:天下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