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好物(第1页)

徐光启给朱由检呈上的册子名为《甘薯疏》,顾名思义,上面主要是介绍一种名为甘薯的作物。

陈奇瑜很纳闷:徐光启不是搞西学和火药的吗?还懂这个?

朱由检笑道:“徐师傅思虑得周全啊,在辞官的日子里,接触到了这个从南洋传来的好东西。”

“此物耐旱,即便是陕北那样瘠薄的土地也可以种植,徐师傅亲自种过,说一亩可收数十石!”

“不仅如此,窖藏起来的话不易坏,可以长期保存不说,还能加工做成薯粉,简直是个宝贝!”

这里必须说一句,明末从国外,尤其东南亚传入的如甘薯一类的外来抗旱作物不少,包括秦良玉在西南种过的玉米,也是从缅甸等地进入国内的。

徐光启在历史上也写过《甘薯疏》,后面还完成了《农政全书》这样的著作。若是可以得到重视和推广,不说救大明一口气,也能活人无数,说不定还可以被评为“大明神农氏”之类的称号。

只是原来的历史轨迹里,徐光启和他的那些发明创造,几乎都被一一埋没了。

陈奇瑜恍然大悟,说道:“陛下是想让闹饥荒的省份把甘薯种下去?”

朱由检点点头:“不错,眼下很多地方都靠南方的粮食赈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不一定够吃的,终究还是要靠他们自给自足。”

“还有秦太保之前与朕提过的玉米,要是效果好,这些还可以作为军粮,让百姓多些口粮好处实在多得很。”

如今南方的粮食大量被收购运到北方,特别是军粮的需求最大,南方百姓肯定有怨言,而商人虽然不愁销路,但官府的官方收购价利润自然比不上市场价。

所以这样搞久了,南北矛盾肯定越来越严重。

朱由检知道自己没办法消弭南北方的地域偏见,实现什么南北一体,只能是早日让北方早日恢复元气,减少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而且百姓吃得饱饭也不会造反,对平息民变也有好处。

对朱由检来说,这甘薯什么的,真是比金子都宝贵的东西。

姜曰广在一旁问道:“陛下,这甘薯从南洋传入,那么将来想要获得种子和能吃的成品,岂非也要从南洋购入?可如今东南海域不太平吧?”

朱由检颔首道:“姜卿眼光老辣啊。这就是朕要说的第二件事:福建那边的郑芝龙有新的消息。”

“他请降了!”

陈奇瑜与姜曰广一脸诧异。

郑芝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