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当然没说过刚刚那些话,这都是朱由检前世的导师教的。
那些外国人远渡重洋过来,就为了帮你革新技术?国际主义这种事很美好,但不能指着它过日子。
所以在徐光启提出要请外国人过来做顾问的时候,朱由检说过这种话,现在他又用徐光启的名义再说一次。
郑三俊听到徐光启还说过这种话,一下子也不知道该怎么骂下去了。
朱由检看他这样,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和事佬,把不同派别的人拉扯到一起继续过日子。
朱由检又说道:“你就当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批了吧,之后朕会想办法的。”
郑三俊听后,又说道:“那这次臣就听陛下的,但若是有个什么万一,臣就是撞死在阶下,也不能让徐光启这厮胡来!”
说完他在票拟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朱由检笑了笑。
这个郑三俊算是他这段时间的一个意外发现。
郑三俊之前的经历和许多南京官员差不多,都是因为忤逆魏忠贤被贬。刚刚上任时,他靠自己的能力一点点厘清了南京官署的糊涂账,让守备士兵终于能吃饱饭。
而且他之前在万历三十一年时,巡抚直隶真定府,指导当地百姓仿制南方水车,提高了采水和灌溉的效率,人送外号“郑公车”。
郑三俊跟刘宗周关系也不错,在推广物理学为新学派的过程中也是赞成态度。
这样注重实干的官员,当然是朱由检喜欢的,他相信郑三俊能明白技术对推进生产力有什么样的作用。
只是这个华夷之辩和以夷变夏的问题上,他这个皇帝必须给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
说白了,他这个有崭新脑袋的皇帝可以决定政策的制定,但执行的还是这些古人。
不是谁都像徐光启和方以智那样乐于接受西学,像郑三俊这样愿意仿制和改进工具的实践派都是极少数。
多的还是那些“抛开技术能强国的好处不谈,我们来聊聊该不该这么做”的人。
而且还有一个点朱由检绕不过去:那些西班牙来的“红毛番子”是真的侵占了澳门和广东部分海岛当据点,不断从国内商人手中购买买瓷、茶、棉、丝。
虽然这些行为让很多白银流入大明,也促进了很多技术交流。现在帮助明军抵抗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这样传进来的。
但从主权问题上来看,这些人确实占了你的地,虽然不多,但主权问题从来都没有商量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