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兴奋地问道:“陛下是想值此乱世,建立一个新的学说,与儒学、心学还有道学并立吗?”
朱由检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意思,但又不好打击方以智的热情,于是问道:“嗯……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方以智说道:“如今心学流派众多,彼此互相攻讦,儒学与道学逐渐式微,实在伤我大明文人元气。若是能有一个经世致用,重在实践的学说统一人心,则士人百姓都可凝成一气,陛下也可无往不利了!”
这里得说一下,自王阳明创建心学以来,批判看待传统儒学,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潮便成了大明文人的主流。
这本来是好事,而且王阳明的心学确有可用之处,也属于儒学自我更新的一种表现。
但在王阳明死后,心学便开始分裂出不同的流派,什么泰州学派、江右学派、浙中学派等等。各方围绕王阳明的遗产争吵百年以上。
连东林党中不少人都是靠批判或者学习心学起家的,到朱由检这个时候,大明打着心学牌子的学派已经多如牛毛,上至朝廷官僚,下至普通学子都对心学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儒家和道家反而式微,思想混乱可见一斑。
在太平年代,这种百花齐放的事再坏也就是弄点党争,但在明末这个时间节点,明显就是为内讧和内耗制造土壤。
当然了,这也是明末乱象的一种结果和表现,并非原因。
不过朱由检顾不上纠结这些,他在听了方以智的话后,倒是真有了开宗立派的想法。
毕竟在他的朴素价值观里,推广科学总不会是坏事。
朱由检点点头:“密之说的有道理,朕也已经想好怎么推广你的这个学说了。”
朱由检的方案并不复杂,总的来说就是请一个大儒过来,让方以智跟他合作,前者做面子,后者做里子。
这个办法是徐光启建议的,他说可以请一名当世大儒来,拉大旗作虎皮,说服他和方以智一起完善理论,完善气一元论的学说,如此阻力就会小一点。
方以智听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他受过太多的白眼和讽刺,知道自己不可能扛得住新学掌门的大旗。
“那陛下有人选了吗?”
朱由检说出了一个徐光启推荐的名字:“刘宗周。”
方以智听后疑惑道:“刘先生?”
“密之也知道他?”
“刘先生在江南文人中颇有人望,臣自然是知道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