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的恩科考试很快就结束了。
崔呈秀与黄立极二人身为正副主考官,带领一众帘内考官都要开始忙碌的阅卷工作。
会试之后是殿试,由皇帝钦点三甲也就是状元、探花和榜眼。大明继承大宋传统,殿试阶段一般都不会有人落选,所以进入殿试的人基本都能被授予进士身,完成鲤鱼跃龙门。
因此会试阅卷基本上就能决定无数人命运了。
而朱由检陛下决定亲自去阅卷,挑一挑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才。
一来是他太无聊了,剿匪的卢、孙二人还没发回消息。押送福王父子,以及数百辆车财宝的朱聿键和祖大寿还有几天才到,他眼下只有科举的事要忙活。
二来是朱陛下本人前世当腻了被人决定命运的做题家,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可以做一次主宰别人命运的阅卷人,当然要来过过瘾。
五经四书的阅卷工作朱由检当然插不上手,所以关于时政的那两道题是他格外关心的。
崔呈秀等人也非常懂事,决定改一改往年的规矩,先判那两道题,将优秀的答卷送到陛下面前御览。
于是在文华殿内,徐光启先行给一部分考卷的时政题打分,其他考官知道了这个标准后也依样画葫芦,选一些答得不错的呈上。
如此一来肯定是有缺陷的。因为会出现一种情况:某个考生在五经四书的部分答得不太好,但因为这两道时政题答得符合圣心也会被录取,显得多少有些不公。
但崔呈秀和黄立极两个马屁精当然是不在乎的,朱由检陛下本人对此也没什么异议。因为他觉得五经四书部分所有人答得都差不多,他也不认为精通这些东西就能帮着造火药和打仗。
而且黄立极正在准备额外录取的政策,哪怕这个阶段落榜,你愿意投军的话一样也可以选上进士。
就这样,到了十月二十,阅卷工作到第七天,朱由检的面前出现了十几份由徐光启和崔呈秀等人选出的,时政部分答得不错的考卷。
拿起考卷时,朱由检不得不感慨古代的考生水平之高。
会试考卷上的题目数量不少,比如这次恩科考试,四书部分的《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各一道,五经部分的《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各四道,除此之外还有论考题、诏、诰、表考题等等。
加上朱由检临时出的时政题,一共有四十道题。
每道题目平均下来要写四百到五百字,换言之一个考生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