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公议(第1页)

“这个钱象坤到底是什么来头?”

入住南京故宫后,朱由检向韩爌问道。

和文官打交道多了以后,朱由检也明白这些人敢上疏抗辩都是因为背后有人指使。

自己这还没进城,就有人坐不住了吗?

韩爌苦笑道:“陛下,还是那句话,若不依附魏大珰就是东林党,那么钱象坤确实算一个。”

“钱象坤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一直在翰林院做学问,没怎么掺和过党争的事,也不依附谁。一直到泰昌时做了詹事,做过几次日讲。”

“当年对犯人有一种刑罚,是戴枷罚站,他还因此上疏请求少用这种刑罚。”

朱由检听后,语气稍缓:“这么说,还是个有良心的老好人了。那他刚刚那样,不是更显得反常吗?”

韩爌拱手道:“陛下,所谓不被人妒是庸才。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和才情,在叶向高叶阁老辞职时,钱象坤资历老,能力足,成了当时的众望所归。”

“但因为他不依附魏大珰,入阁的事就黄了。一直到天启六年,他才做了这南京礼部尚书至今。”

朱由检到这里听明白了。

“这么说来,如果魏大珰倒台,他是很有希望入阁的?”

韩爌不好下结论,只能低头不语。

朱由检忽然释然一笑道:“朕明白了,他是因为不满朕没有撤掉魏大珰,让他继续在这南京城里蹉跎岁月的缘故,所以刚刚才这么硬怼朕。”

“因为魏大珰的事,恐怕南京这边还有不少人跟他一样对朕不满吧?”

“可当初福王造反的时候,京城危在旦夕时,不是魏大珰为朕挡住了逆贼?他们都做了什么呢!”

韩爌依然不说话。

朱由检说道:“既然他是出于私人恩怨,那朕也来点私人恩怨。”

“让他致仕回家吧!”

韩爌连忙道:“臣领旨!”

朱由检陛下现在才感到气顺了。

……

且说朱由检在南京城外的这一嗓子,直接表明了他的态度,而且是南京官民不太喜欢的态度。

这个民当然是指那些前来参加科考的学社学子。

复社领袖张溥和张采都笃定:皇帝返回留都,第一站肯定是孝陵,所以早早地在前往孝陵的驰道上等候,以为可以远远一睹天子尊容。

结果朱由检非但不来,还说什么要“天下大定”后再去?

张溥兄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