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院的晨光渐渐爬过窗棂,落在木桌上摊开的典籍上。那本《逆生三重初解》的封皮已微微泛黄,边角处有历代修行者翻阅留下的磨损痕迹,书页间还夹着几片干枯的竹叶,想来是前人标记重点时随手放置的。罗恩坐在竹椅上,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篆字,目光沉静,灵识却已完全沉浸在典籍记载的理论体系中。
《逆生三重初解》开篇便点明核心:“逆者,返也。后天之躯染尘埃,先天一炁藏本源,逆练经脉,化去后天杂炁,复归先天纯粹,是为逆生。”后面几页详细记载了逆生一重“涤尘”、二重“通脉”、三重“归元”的修行步骤,还附着一幅幅红色朱砂绘制的行气路线图——从丹田起,逆着寻常经脉走向,将“炁”引向百会,再从百会下沉至涌泉,试图通过这种“逆向流转”,剥离体内后天积累的“杂质”,唤醒潜藏的先天一炁。
罗恩逐字逐句地研读,眉头却渐渐微蹙。以他对生命法则的极致理解(源自生命果实的觉醒),这看似严谨的理论体系中,藏着一处致命的矛盾:典籍将“后天”与“先天”完全对立,视后天修行积累的“炁”与生命印记为“杂质”,主张通过“逆化”彻底剥离,回归到毫无杂质的先天状态。可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是“演化”——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从懵懂幼童到成熟个体,后天的经历、积累、磨砺,都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而非需要彻底清除的“尘埃”。
“就像强行将已经木质化的树干揉回种子,”罗恩轻声自语,指尖点在“逆生三重·归元”的行气路线图上,“看似回归本源,实则违背了生命演化的自然规律,只会让生命本源因过度挤压而崩溃。”
他的目光落在路线图中“心脉逆冲”的标注上:典籍要求修行者将“炁”强行逆着心脉流向冲击,认为这样能“化去心脉中后天沾染的燥炁”。可罗恩通过生命果实对人体的洞悉,瞬间便察觉到隐患——心脉是人体最脆弱的经脉之一,承载着气血运行的核心功能,强行逆冲不仅会损伤心脉壁,还会扰乱气血循环,导致本源炁息紊乱。左若童之前身体出现的裂纹,恐怕就与长期强行逆冲心脉有关。
他再翻到记载“逆生三重境界”的篇章,看到“归元境需‘化去周身后天炁,唯留先天一炁存’”时,轻轻摇了摇头。生命果实的感知告诉他,先天一炁虽纯粹,却如同无根之木——若彻底剥离后天积累的“炁”与生命印记,先天一炁失去了后天生命体系的支撑,只会像暴露在空气中的烛火,很快便会熄灭。左若童之前濒临崩溃的生命本源,正是这一理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