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青岛战事后,刘先俊就带着剩余的6000多德国人返回新疆。这一次军事行动刘先俊收获颇丰。当初德国人接到日本的最后通牒时,已经派人把妇孺老幼安排船只回国,只是这只船不久就被英国截获。在中国各地的德国适龄青年也纷纷赶到青岛参战,这中间就有很多有各项技长的人,这可都是人才,至少在一战结束之前他们不得不呆在新疆了。在临撤走时,刘先俊和德国人一起,把青岛的重要物资统统搬走,搬不走的就统统砸掉,不给英日留下一点。其实刘先俊心里痛惜不已,那些先进的机器啊,到新疆可都是宝贝。后来白朗想了个办法,召集山东的会党把那些机器都拆散,运到老百姓家里,等以后再来取。就这样很多重要的机器得以保存下来。
回新疆的路上,新疆军装运的都是军火机械之类的,德国人装运的则是金银细软等值钱的物资。由北京政府派专人负责护送,美英组成的观察团随军而行。不能不说德国当时在中国还是很有人缘,尤其是德国无条件把青岛交还中国,更得到了许多人的好感,一路上风风光光,尤其是抵达迪化,简直是万人空巷,欢庆新疆军的又一次胜利。
回到新疆刘先俊立刻腾出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营地给德国人。德军退出青岛后,德皇威廉二世发出嘉奖令,表彰他们抗击日军为国争光,并安抚他们放心呆在中国,与当地驻军友好共处,待战争胜利后另行嘉奖。因此,总督华德科对刘先俊非常感激,对他的安排也很满意。刘先俊提出请德国技术人员援助新疆建设,而且薪水优厚,全部用黄金结算。听到这么优惠的条件,华德科恨不得问一声:“请问你们需要一名总督吗?”
此时第一次大战已经全面展开,欧洲战场对各种物资都十分需要,各个工厂都是开足马力生产,新疆此前囤积的毛纺品和棉布都销售一空,尤其是俄国,向新疆下了更大的订单。英国的工厂则主要转产军需物资,对民用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新疆的自由港塔什库尔干一时成了中亚的商贸重地。
利用青岛的机器,新疆很快就新建起发电厂、织布厂等,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迪化又扩大了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并建立了一条卡车生产线。现在的新疆已经很有些工业基础,贸易也非常繁荣,农业也发展很快,尤其是棉花,短短两年间棉花产量达到全国的75%以上,各类水果、粮食都能够向俄罗斯出口。就经济总量而言,已经远远超过内地一般的省份。然而,刘先俊还不止想简单出口些棉布等东西,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
德国人才的挑选工作很快完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