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天涯何处是归途 中(第1页)

这里不愧是唐朝,即使是客商走卒,都可以尽情的讴歌。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是不可以想象的,如果说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时代,那么江枫所处的时代,勉强可以称为流行曲的时代。江枫会的那些个什么流行歌曲,即使是号称什么中国风的青花瓷,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过是俗词俚语,更别说文理不同之类的了。江枫当然想拒绝,可是他却不能够。在这个时代,如果不会一两句诗词,就好像江枫初到贵境赤身裸体一般,而赤身裸体却还情有可原,毕竟英雄也有落难时,但是不懂诗歌,那却是在精神上,在格调上不着寸缕了。白乐天问诗于老妪,故是求其浅俗,可是,即使一乡间老妪都能听懂诗篇,可见在唐朝若是不懂诗是何等的浅薄了。

顺江而下,清风阵阵,天是透亮的,硕大的圆月挂在天际,点点的繁星与月交辉,船舱中觥筹交错,一句一句的诗篇,在酒酣耳热之间信手拈来,而江枫只有默默,这一副文人画上常见的景象,出现在了江枫的面前,却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率真。王佶这个修行人士也能随口吟咏诗篇,江枫却只能默默了。

邀请自然是有的,但是江枫却没有话讲,不学诗无以言,江枫算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他不是没有想过,随便从那浩如烟海的诗篇中偷来一两首应景,学历史的,对于诗篇即使没有下大力气,记得的总是不少。但是江枫却没有了说话地兴趣。在这样的喧闹中,江枫突然感觉到了寂寞,这个时代,这个地方,这些布置,这些衣着,这些菜式,这些礼节,这些言语,滴滴点点都让江枫觉得无比的疏离。无比的隔阂。

好在,江枫曾经在王佶面前不经意的念了一首李白的诗,虽然文辞浅显,意境却是颇佳,倒也没有让人看轻,只不过在王佶道出之后,大家知道江枫大概是思乡了,都没有怎么勉强。

行到半夜,酒酣耳热之际,看到大家都有点醉意。江枫一个人从船舱里出来,独立在船头,看着船下不停流动的河水,还有天边的一轮明月。他记得,当初他和那十三个骑士作战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了,而这个时代却还是八月十五月正圆,江枫突然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苏轼。那个时候他和友人同样月夜泛舟,同样在一个所谓的赤壁,那个时候地苏轼,是不是也如自己现在一样寂寞呢?满腔的报复,却给贬斥到了黄州,行动都不得自由,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他也应该是寂寞的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