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讲成长股。也就是又幸运又有能力,所谓处在风口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股票。这时候,寻找风口,再了解管理人的能力都是关键。
费雪在理论创立之初提出了双倍收益概念。一家企业本来缺乏亮丽的业务,起初估值往往很低,当业绩大幅增长引起投资者关注之后,机构投资者纷纷介入,估值水平会大幅度提升。一家市盈率本来 10 倍的个股,仅因为估值提升到 30 倍,其股价就将是原来的 3 倍。而业绩的提升也应该反应在股价上,设若这只股票每年业绩上涨 50%,且连续上涨了 5 年,业绩就上涨到原来的 7.5 倍。5 年间,这家股票的估值将是原价的 22.5 倍。这就是为什么费雪所期望的「业绩增长幅度」再加上「估值水平提升」的双重收益。如今,成长股投资已经成为股市投资的主流趋势,投资者对成长股孜孜以求,把成长潜力股翻个底朝天,价值被低估的成长股已经很少见了。很多成长股起步之初价格已经不菲,可见美国的投资者与中国的投资者面临同样的投资困境。但这也意味着,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乃至一家企业,在最早时刻发现其潜力变得尤其重要。

[图片 1]
中国的成长股还面临着另一个困境,就是严苛的上市规则使其在最佳成长阶段,无法上市融资。中国好的成长股都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A 股似乎已经没有好公司。高高在上的准入门槛,长时间的排队上市不但会消耗公司资源、延误发展机会,而且达到盈利要求的门槛有时意味着公司的黄金成长期已过大半。而当一个行业刚刚出现的时候,那些拥有独门技术和市场概念的小公司已经占据了先机,若能从资本市场获得大规模融资,以并购、整合,对团队进行股权激励,往往能够实现跨越式、超高速的成长,在行业的萌芽和成长阶段占尽先机,成为行业霸主。
但无论海外还是 A 股,牛股主要来自朝阳行业、新兴行业,这点是颠扑不破的。那些竞争激烈,劳动和资本密集的行业,经过多年的深耕,已经没有了小企业的创业空间,即使有赚的也是行业平均值。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许多既有行业的规则,挤压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