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美式政治:不是谁都玩得起(第1页)

如果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显然当时北方的主张更靠谱一些,拿现在的话来说,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北方的政治主张,归结起来就是要搞工业,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如果不这样,光搞种地之类的「低端产业」,那么美国经济只能一直依附于英国或是别的欧洲列强,继续给别人做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到底还是别人的「经济殖民地」,日后甚至在政治上被人家翻盘也未可知。

美国能在内部松散的情况下维持统一和独立,完全得益于欧洲各国正打作一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日后一旦欧洲局势安定下来,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就是一块没被瓜分的蛋糕,各国必然纷纷要向美国伸手,届时缺乏权力核心的美国只怕比中国的晚清时期还要惨,国家陷入分裂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现在美国的政治体制根源,便始于其独立初期的政治态势。比如,其联邦制,就是主张中央集权和主张地方为大的两派几番斗争之后妥协的产物。除此之外美国政治体制里还存在一个基本特质,那就是这本质上是一种「赢家至上」的游戏。

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几派政治力量在一个大伙认可的原则之下进行选票竞争。姑且不论这里面资本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靠煽动公众情绪上位的竞选人有多少真才实学【相对于「选谁上」而言,「选谁下」其实才更难糊弄,选上只要糊弄一时就可以,可是面对「选下」你没法连续糊弄几年,而美式政治的弹劾恰恰要比选举要麻烦和繁琐的多】。

只说基本原理,投票表决多数时候决定的不是什么「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利益归属的问题。谁的票数多,就按照谁意志的来,完全可以不考虑输家的利益。那反过来说,谁都知道跟着赢家有肉吃,这就意味着赢得投票的一方可以再下一轮获得更多的支持,那必然赢的更多。

如此我们便发现一个有悖于我们一般认识的问题,投票表决最后达成的竟然是「马太效应」,这显然和公平是扯不上关系的——什么是公平,「损有余补不足」才是公平。再功利一些说,就是投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平息争论,但它无法实现平衡,而失衡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系统必然是无法维系的。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政治结构。美国行政机制是总统集权制,而官员选拔则是猎官制(spoil system)。所谓总统集权,就是说竞选人一旦当选,那么行政权力将最大程度的集中在他的手里——美国不存在集体领导的概念,她的总统一直有「帝王般的总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