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家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现代国家往往都带有那么一点「人格分裂」——同时具有资本意志和国家意志。这里所说的「意志」,是指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所谓「资本意志」,就是做事情所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工具和手段;所谓「国家意志」,即做事情所考虑的首先是如何维系现政权的稳定,进一步就是强化国家的行动力,再就是去如何开疆扩土,这中间经济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哪个国家把这两个意志的关系处理好了,哪个国家就可以得到稳定和富足,反之则情况就会大大的不妙。
在上世纪之初,自由资本主义的空前壮大并没有给相关国家的人民带来富足和安定,一方面是资本无节制的膨胀,一方面则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民众购买力日渐萎缩。而面对由此而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又纷纷选择向外扩张来获得更多消费市场和廉价原材料来转移压力,于是各国间的利益碰撞此起彼伏,欧洲国家间的战火此起彼伏。
然而总用一些国家无力向外扩张,而她们又不能再继续压缩底层的利益空间,面对这样进退维谷的局面,众多国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去强化国家意志、弱化资本意志。这其中最为彻底的就是俄国,通过十月革命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在 1920、30 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片萧条之下,而与此同时苏联却顺利的完成了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正处于一片欣欣向荣之中,除了对国际共运感到极度威胁之外,苏联以国家意志主导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使之有序运行的方式,在也引起了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兴趣。
当时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及日本都曾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这其中也包括后来战后的日本首相岸介信(安倍晋三的外公)。这一段历史对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和日本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也重建了经济建设的思维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引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即在经济运行中强调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避免企业间出现过度竞争从而导致内耗;强调产业工人权益和社会福利以缓和社会矛盾;强调战略产业国有、国管以保证产业体系的根据能够稳固;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优化资源调控以及以竞争促效率的优势并未被削弱,相反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而正是这种「中和」后的经济模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