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通俗地说,一部分是考虑如何对付苏联人,一部分是考虑如何对付英国人和法国人。西欧在战后已经彻底衰败,美国要接手他们的势力范围,这自然不会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苏联如前所言,对美国具有双重威胁,既是意识形态上的威胁,更是争夺全球统治地位的竞争者。
反过来,从苏联人的角度来看,苏联的对外战略决策同样也是这样的两部分。在笔者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倒是有着几分神似——如果剥去表象看本质,历史其实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捷足者得之,仅此而已。秦帝国崩溃之后,起事的各路诸侯先是分食秦的遗产,然后形成了两个阵营,最终在一番混战之后,一方获胜,天下重新统一。
美苏之间的争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为例。起初为了减少消耗,苏联在对日宣战问题上一拖再拖,而在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以后,苏军立刻出兵东北,甚至来不及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签订一份协议。
因为这时候日本投降就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苏联必须抢在美国人之前,把尽可能多的地方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早些时候,美国迟迟不肯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就是苏美都要抢地盘,但又都想尽量避免自身实力的损耗。
杜鲁门接任总统伊始,美国政府就开始酝酿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从战后的历史发展看,美国决策层对战后世界性质和美国对策的看法,应该在 1945 年底和 1946 年初基本形成。巴顿将军曾多次对苏联大放厥词,要「进攻苏联」,这不是没有背景的。
只不过,罗斯福总统时期所执行的对苏「怀柔政策」还存在一定的惯性,所以这些言论给巴顿招来了麻烦。1946 年的 1 月 5 日,杜鲁门当面指责国务卿贝尔纳斯对苏不够「强硬」,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而要用「强硬的抗议」和武力的「铁拳」对付苏联。杜鲁门把这一举动称作「我们政策的转折点」。
1946 年 3 月,卸任后的丘吉尔应杜鲁门的邀请来访,在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一篇反苏反共演说——也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这一举动,可以看做是美、英两国决策层对国内舆论的一次试探。演说内容被公布以后,美国舆论一片哗然,很多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不同看法。杜鲁门由此感觉时机尚未成熟,赶紧举行记者招待会,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