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两德分裂(第1页)

在美国国内反共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同时,苏联其实并不打算和西方世界彻底决裂。苏联同样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但它并没有美国那么走运,战争是在它的国土上打的,虽然胜利了,但这个胜利没法直接带来财富,相反大量的工厂和基础设施都毁于战火,更糟糕的是战争中损失了 2700 万人口,这对战后总共只有 1.67 亿人口的苏联来说是最严重的损失。

苏联硬实力上的强大在此时不过是指它那部只能消耗资源的战争机器而已。想要恢复元气,除了尽快拿到德国 100 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外,就得依靠苏联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西欧国家做能源生意来获得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其实和现在的俄罗斯是一样的思路。

当然,美国人并没有给苏联这个机会,而是拉起了所谓的「铁幕」,一来由于前面提到的苏联的「双重角色」,二来美国也需要给西方世界「制造」一个敌人,一个可以迫使西欧和日本必须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敌人,而苏联恰好是最佳的选项。

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和英国曾存在一个严重的分歧,就是战后如何对待德国。英国提出要肢解德国,在战后成立所谓「北德」和「南德」两个国家,而苏联则坚决反对。为此斯大林和丘吉尔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是在罗斯福的协调下才得以化解。最终的协议中规定,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在各自占领区内行使德国的最高权力,有关德国性质的一切问题应由中央管制委员会(后称「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解决。

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肢解德国,是因为一旦德国分裂,仅凭苏联控制的那部分将很难兑现对苏的战争赔款。而且「中央管制委员会」的存在,也会给苏联提供一个和西欧保持接触的平台,那么苏联向西欧出口能源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后面的历史自然是无法让斯大林满意的,1949 年 4 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同年 8 月英美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宣告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冷战的帷幕就此拉开了。苏联为了应对,只能无奈地在 9 月仓促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 1955 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应对北约日益增大的威胁。

原本该由整个德国承担的战争赔款,只能由东德一家来承担了。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东部的工业基础原本就比西部要差不少,战争中东部遭受的破坏比之西部也更为严重。

如此一来,就注定了东德在成立之日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