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和很多人的印象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日本并非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已经「一穷二白」了,它的工业底子还是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更重要的是还保留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和社会动员体系,这是国家工业化的种子。不过当时的日本的确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萧条期,这主要是由于日本自甲午战争开始形成的殖民地经济体系完全崩溃了——原材料与农产品来源地随着战败被剥离掉了。
美国最初曾有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农业国的想法,果真实现的话,今天的日本经济充其量也就是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水平。但是,后面的历史显然没有随着美国的愿望而发展,因为冷战开始了。
为了在远东地区应对苏联和中国,美国不得不选择重新武装日本,使其重新工业化,于是就有了「道奇路线」 。早在 1945 年日本还没有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美国在美苏冷战迅速激化和共产主义红色政权的迅速扩张的压力下,认为有必要在亚洲建立一个基地,以遏制红色政权的发展,所以在东京大审判过程中,美国就做好了与日本合作的计划,开始准备战后扶持日本,这个计划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著名的「道奇路线」。
这是战后日本经济得以重启的根本原因。我们常常提到的朝鲜战争的因素,起到的其实只是一个「激活」的作用。
美国不但给日本人松了绑,在资金技术上还加以扶持,连日本的国土防卫也用驻日的方式由美军代劳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其实一直希望日本人加大国防上的投入,以减轻美国的负担,但日本政府就是不干。有了这样一个合适的大气候,日本先前留下的「工业化种子」很顺利地就开始「生根发芽、茁长成长」了。
1956 年「神武景气」的到来,正式标志着日本战后经济开始腾飞。这里还要说一句题外话,某些媒体经常会拿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和日本加以比较,说:当时中日经济相差无几,而后人家日本却开始腾飞了云云。
问题是这个所谓的「相差无几」仅仅是指几个纸面数据,实质上日本战后留下的现成的各类设施、产业工人、组织体制等等都是中国所从未具备过的,是需要那时的共产党白手起家去建立的,而那时日本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要举国勒紧裤腰带还苏联的债,而日本对华的战争赔款,美国政府一施压,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就宣布放弃了(日本对华战争赔款和外蒙「独立」原理上差不多,之前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