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得中东者得天下(第1页)

提到中东,多数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样东西——石油。这是现代工业体系和军事体系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任何关于经济的乐观估计,都必然是建立在石油供应不出问题的假设之上的;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口腹之欲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地的自身肥力已经难以持续支撑人们对粮食种植的需求,化肥成了保证粮食产量的必须之物,而化肥的生产同样有赖于石化工业——上世纪 60 年代铁人王进喜带队去东北荒原参加石油大会战时对工人说:只要找到石油,全国人民就不会再挨饿了。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然而和其他化石燃料相比,石油的生成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却异常的苛刻,因而它在这颗星球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连接亚非两块大陆的那片中间区域恰恰近乎完美地具备了生成石油的一切地质条件,不光储量丰富,而且开采成本极低。这里拥有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 2/3,科威特的面积和北京市差不多,可它的石油探明储量和全中国相当。在俄罗斯冻土区域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按照 2005 年的数据,生产成本每桶约为 20 美元,而同期中东沙漠地区只要 5~7 美元,近海地区也不过 25~30 美元。

中东地区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要知道,在人们尚不知石油为何物的古代,这里就早已成为一片繁华、富庶之地了。从地缘上说,中东是连接欧亚两大文明体系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在历史上,阿拉伯商人们把香料、昆仑奴贩运到中土,再将中国的丝绸、茶叶转手销售到欧洲去,由此赚取了大量的财富,顺便也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的典籍,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种子。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以后,最终吞并了整个中东地区,开始对过往的商旅征收超高额的过路费,丝绸之路由此被阻断,这才逼着欧洲人去海上另寻商路,结果弄出一个大航海时代。但西方世界对中东的念想却从未断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再次打通东西之间的陆路通道,英国和俄国开始插手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地区,英国人许诺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最终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土崩瓦解,土耳其人的疆域退回到了原先起家的小亚细亚半岛。

直至 1919 年,由穆斯塔法·凯末尔(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民族抗战运动,击退外国势力,方才阻止了国家的进一步崩溃。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至此,中东地区沦为了英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人则按照利益均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