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 7 月,以加麦尔·阿卜杜拉·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1953 年 6 月,建立了共和国。
从 1953 年 3 月起,埃及新政府和英国就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等问题开始进行谈判。1954 年 10 月,双方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分批从苏伊士运河撤军,1956 年 6 月之前英军全部撤离埃及。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当时纳赛尔政府提出的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要求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埃及方面的要求只是介入运河管理,并允许埃及在靠近红海一侧的港口有驻军权力。
在此之前,英埃之间旧有的条约规定除了英国以外的所有军舰,在这个港口停泊必须由英国人批准,这显然是极度不平等的。所以英国人在此事件中除了丢掉帝国主义的面子,实际损失不大。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人收回的权力事实上是很有限的,但英法在战争中却失去了对中东的支配权,对它们来说,这场战争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埃及的这一行为触动了西欧的「核心利益」,失去了苏伊士运河,西欧的海军就失去了从地中海到达东方最便捷的通道,这就意味着将无法在亚非等地形成有效控制。10 月 29 日,英、法两国为了夺回运河,联合以色列军事入侵埃及,由此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同样给了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在 1955~1956 年间,苏联和埃及关系密切了起来,苏联政府开始向埃及提供军事援助。1956 年 8 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强调「将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积极作用」。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随即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英法不立即撤军,苏联「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支援埃及。
有意思的是,当时作为盟友的美国也对英法的军事行动提出抗议,显然,美国人也不欢迎英法两国继续待在这里。在苏美两国的压力之下,最终在 11 月 6 日,入侵者不得不宣布停火。同年 12 月,英、法军队便早早撤出了埃及——以军撤出西奈是在次年的 3 月。这标志着英国人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中东。
除此之外,第二次中东战争还让美国获得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结论:以军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占领苏伊士运河北岸的西奈半岛,进而控制这条世界运输动脉,这一点使得以色列在日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