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苏联:「第三种选择」下的新型大国(第1页)

此处我们需要先把时间略微拨回去一些……

1917 年,阿芙乐尔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这场革命并非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此前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 20 世纪初叶,以规模而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绝对是一场空前(但不绝后)的浩劫——战争涉及亚、欧、非三大洲,波及 15 亿人,共计四万约 1000 多万人。不过就对历史影响而言,它只能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历史的改变不是在这 4 年里完成的,而是在这之前「积蓄、发酵」了好几十年。而这也正是十月革命的大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战争其实就从来没有断过,而且密度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还是前一章说到的问题:商品总供给 = 利润 + 社会购买力 + 其他成本。

供大于需在一个封闭体系内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不加控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循环便搞不下去了,这就意味着经济危机来了。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解决问题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对内搞「大鱼吃小鱼」,譬如通胀;要么对外去抢别人,通过战争获得廉价资源和海外市场,通过压低原材料成本以及给过剩商品找到购买对象来平抑前面那个矛盾。

在 20 世纪初期前后这段时间里,人类先后搞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了,而与此同时各国搞得都是无节制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当时,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远高于社会购买力提高的速度,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拉大的速度随之成几何数量级增加。

于是便呈现了这样一副景象,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总量迅速膨胀,而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经济危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而战争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一战在这其中,则是一个最终的超级产物。

在当时,沙皇俄国面临的是两种方法都走不通的困局:去抢外人,却打不过人家——先是日俄战争战败,接着在一战战场上和德国打成了胶着状态;战场上空耗财力却没有些许入账,而对内又无法抑制贵族和资本家的贪欲,最终压力只能全部压在穷人身上,而当时老百姓的承压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两条路都走不通,那么社会压力就只能如同堰塞湖里的积水一样越积越高,整个系统最终走向崩溃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 1917 年的一场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