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谣言不止于智者
不过要说人吓人,最厉害的并不是什么鬼故事,而是通过人们嘴巴而传播的一种东西,当然不会是疾病了,而是比疾病更让人害怕的,那就是谣言。
谣言,一旦掺杂和融会了一些个人动机和情绪,就可能对民众的心理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真的是能吓死人的,而是一吓死就是一大片,范围之大,想也想不到。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人的语言功能大于武器的功能。在中国古代,众多起义,例如:“黄巾起义”“陈胜起义”等等,事先都有谣言发布,起到了笼络人心的效果。在商战中,商业谣言的作用更是多面,例如打击对手的市场,扩大自己的市场。或者利用谣言造成消费者抢购等等。谣言通常为了一部分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布,例如:增加知名度、吸引目光、诋毁他人、制造声势、转移视线等等。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从来就不乏谣言的传播渠道。危机时期的“银行破产”传闻、股市上的小道消息、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某政界人物收受贿赂的网络传言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谣言有真有假,而假谣言可能对个人造成致命打击,也可能给群体、组织、党派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以前有个游戏,叫“传话”,基本上大家都会玩。一个人想出一句话作为“种子”,比如“某某同学今天独自在单位食堂吃了顿午饭”,不出5个人,估计就可能会在口水的发酵作用下变为“某某同学和某某在酒店。”
这个就是语言神奇的地方。其实生活中大一部分的事端或者说无端之事就是来自于这样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传话”。这样的“传话”包括了那种叫“谣言”的。
什么是谣言?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谣言的公式:r=ixa。r是rumour,‘谣传‘;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
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可能会引起谣言,说明这件事情(或这个人)有一定重要性(所谓‘焦点事件‘,‘热门人物‘),或者一定的含糊性(非公开性,往大了说,比如某些机构的财务收支状况,无法及时获得准确消息的某地实际情况。往小处看,比如某人的私生活,燕好的对象等等)而如果说一件事或(一个人)较受关注,又处于非公开状态,那么对于谣言,是最具有培植空间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