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硬汉小生于荣光(第1页)

1984年冬,北京某电影片场。

片场在北京城东的新开发区内。交通便,设施齐全,占地面积极大,据说当初审批拍摄的时候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看得出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挟持北京的电影产业。

此时正在筹拍的这部电影叫做《春去冬又来》,只看名字就知道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故事线就和鲁迅小说《伤逝》差不多,只不过场景由民国变成现代,身份由原先的五四学生变成了现在的工人阶级。当然在细节上的把握截然不同,更具体生动有代入感。

原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旧社会制度的迫害,但是换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要工人阶级战胜封建礼仪,来一个圆满大结局。

对于文艺片总之说起来平淡之极,但拍电影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法,比如背景音乐。剪接切换镜头,台词,旁白。配角,让这部戏看起来很忧伤缠绵,让观众回味无穷。

此刻,在一条很普通的旧街道上,皑皑白雪铺满地,雪地上有稀落的行人和车辆,有呼啸的北风和零碎的雪花,有在角落里觅食的流浪狗,还有在街边呵气聊天的人们。这一切看起来很像是在一天的下午,其实此刻却是早上,因为场景和镜头的合理运用,只要发到银幕上,就不会有人怀疑这是个寒冬星期天的下午。

两台摄像机正在开动,铺着铁轨让人轻缓的拉动。还有个脸蛋子冻得通红的家伙,嘴里哈着白气,拼命地举着一张大白板,那是为了让光线更无效的折射铺开,那样摄入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色差了。

场上的男主角,正是曾经参演过合拍电影《木棉袈裟》的于荣光。于荣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京剧,11岁考入北京市风雷京剧团任演员。自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功。自从在电影院花两块钱看了李连杰演的《少林寺》后,他便产生了拍功夫片的想法,随后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演员培训班,接过却是落选。后来在两年前机缘巧合地出演了影片《木棉袈裟》中的反派角色,这才算是登上了大银幕。

可惜自从拍完那部片子以后,于荣光就陷入了一个尴尬地局面,原因是他很喜欢。也很擅长功夫片的拍摄,但是在内地却很少有这种题材的电影,大多数都是文艺气息很浓的文艺片,要么就是样板式的革命题材电影,这对于于荣光来说很是郁闷。有时候他也考虑过去到香港发展,可是在那边自己人生地不熟,如果再混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