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零章 声望(第1页)

以往很多文官统兵,最后都不免于将士离心,都不免于失败,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以文官统兵,的确更听朝廷的调令,但是如果过于听从朝廷的调令,尤其是眼下京师这个朝廷的调令,却并非都是好事。

因为眼下的京师朝廷根本不给钱粮,也给不出钱粮,只给圣旨和圣旨赋予统兵文官的一些特殊权限,拿了圣旨你可以就地征粮,也可以自筹粮草。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统兵的文官一开始都是意气风发,威风凛凛,以为一身的文韬武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到后来,他们会赫然发现自己带的人马到了战场往往一战即溃,有的甚至不战即溃。

因为士卒们是要吃饭的,是要穿甲衣的,军中的马匹是要有草料的,武器装备是要时常更新替换的。

毕竟哪怕是大刀、长矛、弓弩、箭矢,也总要齐全吧,否则你打什么仗啊,你拿啥打仗啊,真就拿军中士卒的命往里填吗?

所以,一旦统兵的文官保障不了这一点,士卒们根本不在乎你的品级究竟有多高,或者这场战争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他们自会用脚做出选择。

看不到这一点的文官统帅,是愚蠢的。

看到却做不到这一点的文官统帅,则是无能的。

好在马士英十多年前就当过宣府镇的巡抚,而方一藻也是从辽东巡抚的任上沉沉浮浮混到今天的,他们都很清楚这一点。

身为凤阳总督的马士英,管辖的地盘比较大,虽然辖区都是穷地方,但多少能从漕运中间截留一点存粮。

加上马士英又完全不管灾民死活,只一味将灾民往方一藻的地盘上输送,所以他手里多少积攒了一些余粮。

可是方一藻就不同了,他的地盘很小,只有徐州周边而已,加上扩军的规模较大,而且还在大批收留灾民,——几个难民营里等待救济的灾民人口数以万计,每日消耗的粮食就跟一个无底洞一样。

虽然有杨振那边不断派船给他供应,可是也架不住开春以来需要救济的黄淮灾民、饥民实在太多。

在这种形势下,方一藻虽然迫于朝廷给予的压力,先行带了一批粮草辎重,领着大军启程开赴湖广了,可是更要命的后方勤务却也不能不管。

于是,这个烂摊子就交到了他的儿子方光琛的手上。

而方光琛也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饷军械来,他也只能求助于金海镇大后方,只能利用自己总镇府总谘议的身份,从协理营务处的登州“仓场分理处”请领尽可能多的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