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椰枣熟了(第1页)

图片

图片

一座城市要有水才生动,一个地区要有大河,才能孕育灿烂的文明。开罗和尼罗河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汛期之外的尼罗河水非常平静,平静到几乎观察不出它的流向。尤其从开罗直到亚历山大的入海口,整条大河慵懒自在又日夜不停地往地中海里流去。

尼罗河养活了曾创造辉煌历史的埃及人,也养活了椰枣。

每年的 8 月份是椰枣收获的季节。我的住处在尼罗河边,从窗户看过去,就能看到尼罗河;而尼罗河的对岸,则是椰枣林。有一日,和几位同事相约去对岸看看,于是一大早就起床,在渡口花了合人民币五毛钱的船费,坐上了摆渡船。

早上的阳光斜射在尼罗河上,我兴奋地在船里拍照,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清晨。而我看到的船里的埃及人,仿佛对这样的早晨习以为常,带着倦意坐在船里,就像在北京的清晨挤公交的状态。

过了尼罗河,再走不远就能看到大片的椰枣林,一眼望不到边,但是很整齐。外面的阳光逐渐强了起来,有些晒,而进入椰枣林里,却是清凉的空气,这空气中混杂着牲口粪便的味道。

椰枣树都很高大,树冠的下面挂满了成熟的椰枣,是黄色的,一串串很多。走进树林不远,就能看到一些农民在采摘椰枣。他们劳作的方式比较原始,可能千百年前的先民,也是一样采摘椰枣的:用一个绳子拴住腰,同时用这根绳子围住椰枣树,背上背着一个大笸箩——因为椰枣树的树干非常不平整,所以他们可以用腰间的绳子一次次地箍住树干,然后往上爬——爬到树冠下面,开始用刀子砍一串串椰枣的柄,砍下来的椰枣,就扔在笸箩里;等满了之后就顺下来,让下面的人把笸箩腾干净之后,再拉上去装椰枣。

他们就这样一棵棵树地摘下去,工作量很大。我在一旁看着,嘴里嚼着刚摘下来的椰枣:很甜,但是有些涩。在一个农民要从树上下来的时候,我在一边举起了相机,看到他一步步箍着树干往下走,十分熟练。在清晨的阳光中,他和树干形成了一个特别的角度,于是我在这一刻按下了快门。

我们在椰枣林里见到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