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 世纪末,地点,上海。
这一天,生活在上海英租界的人私底下都在谈论一个人,谁呢?在洋人药局当伙计的梅冷泉。
这梅冷泉,算是英租界一位「奇人」,他出身贫寒,却阴差阳错学会了洋文书写;他本是孤儿,却能在洋人办的药局中占得一席之地;他本是个底层小人物,却在上海滩掀起了一股时代巨浪。在他 25 岁这一年,更是因为一桩涉案金额不超过 10 块大洋的诉讼案,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人物,后来又成了上海滩「假药大亨」,这是怎么回事?
先来说说这梅冷泉其人。此人 1867 年左右出生于上海浦东,但从小就被遗弃,最终在洋人传教士办的育婴堂长大,也因此学会了英文读写,这不,长大成人的梅冷泉,恰恰因为这项技能,进入了洋人创办的大英药局当伙计,并借此结识了一批上流人脉。
为什么一个贫寒之人可以借助药局跻身上流呢?原来,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鸦片流毒甚广,其成瘾之易与戒断之难,让各类「戒烟药」大行其道,成为了医药行业最赚钱的买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不论是中药局还是西药局,但凡有点规模,就一定会自己研发「戒烟药」,因为来钱实在是太快了!
这梅冷泉从事的,恰恰是「戒烟药」的配制工作。说到这里得多提一句,这里的烟,不是香烟,而是大烟,也就是鸦片。
那为何那么多从事戒烟药行业的人,偏偏是梅冷泉特殊呢?
原来,当时的社会崇尚洋货已经成为风气,因而洋人药房的戒烟药更是抢手货。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洋人药房工作的华人,梅冷泉恰恰是借助这股「戒烟」刚需和洋人药房华人伙计的身份,得以广交人脉。
当时吸食鸦片的人,上至高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几乎覆盖了全部阶层,而高层人群,毕竟要脸面的嘛,不好直接露面去买这「戒烟药」,多半是托朋友、找关系、派家丁,去到各家药局抢购戒烟药。而梅冷泉呢,因为在大名鼎鼎的大英药局配药间工作,为人又活络,托他买药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你以为年轻的梅冷泉就满足于这种蝇头小利了么?不,恰恰是东窗事发的这桩案子,暴露了一代「假药大亨」早期的熊熊野心,和那个时代荒诞而触目惊心的人间真实。
案子发生在 1887 年,起因是一位王公子托人到大英药局购买一瓶价值 10 元的「戒烟药粉」。但是收到药之后,王公子发现,不对劲:拿到手的这瓶戒烟药不但包装和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