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思柴尔德的大力干预和全力说服下,犹太人的集体逃难行动迅速被遏制住,离开的人数逐日下降,到月底的时候已经基本绝迹。为了进一步表明犹太人的态度,罗思柴尔德联合其他几十名犹太富商,向十九路军捐款200万元作为军费开支,同时组织了数千名青年男子报名参军。孙百里坦然地接受了捐款,把这笔钱全部作为兵器研究所的启动经费。然后告诉罗思柴尔德,目前十九路军的兵源还相当充足,不需要犹太人加入,而且自己认为这些人在其他岗位上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婉言谢绝了这批志愿者。在孙百里看来,这些被社团组织起来参军的青年是身不由己,并不是真的想保家卫国,他们刚刚获得中国的国籍,对国家的认同感还很淡薄,即使参加到部队里也不会有强烈的战斗**。
解决了犹太人的问题,使十九路军的根据地没有陷入混乱,战备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等到7月底的时候,谢长风的保安部队已经扩充了两个师的兵力,为十九路军提供了足够的后备兵源。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守,次日,天津陷落,华北形势异常严峻,负责增援二十九军的汤恩伯集团军和卫立煌集团军在南口地区和日军展开激战,由于敌军不但具有火力、训练的优势,而且兵力也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战况极为艰难。
8月13日,蒋介石命令上海警备司令张治中调集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炮兵部队第八团、第十团、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和警察总队包围日本租借,对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发动攻势作战。消息传来,孙百里虽然不能确定是十九路军的建议起到了作用,但是仍然感到异常兴奋:终于可以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转移到上海了。
孙百里代表十九路军向军事委员会请战,要求参与上海战役。起初,蒋介石认为上海敌军不过5000余人,张治中所部兵力数倍于日军,应该可以很轻松地歼灭,所以命令十九路军原地待命。然而,日军从1932年以后,就开始在租借内修筑以钢筋水泥为主体的永备工事,到处是坚固的碉堡和火力点,同时储存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再加上有海军第三舰队的大口径舰炮支援,使中央军的推进异常缓慢。虽然蒋介石立即就近增调第九十八师和第三十六师投入战斗,但是日本也迅速把租借内的侨民武装起来助战,接着从国内和华北抽调部队增援。中央军在张治中的指挥下,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奋勇作战,把战线推进到租借内,但是随着敌人海空力量的加强,伤亡急剧增加,由于缺少重炮,面对敌人的坚固堡垒的时候,往往需要用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