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周瑜四人并称为卧龙、凤雏、冢虎、幼麟;是三国时期最为突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和美术家(因为……,嗯……说不出理由,呵呵)。
我们且说孙策。
话说孙策投袁术,袁术感孙坚之功,令孙坚旧部兵马归孙策,孙策由是得军马三千。
这一日,袁绍来信,袁术即令孙策、大将张劭领军三万北上救徐州。
行军中,黄盖对孙策说,“我军武勇众多,却无一人可出谋划策,少主何不请来少时好友周瑜,我观此人非常人可比!”孙策一听,大悟,说,“黄将军此言不差!”
于是,令人到庐江请来周瑜,周瑜亦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待时而起,于是起身来投孙策。
孙策得知周瑜来了,即出寨而迎。
孙策握着周瑜双手,笑说,“公瑾来投,胜十万雄师啊!”
周瑜亦哈哈大笑,说,“天下郡雄并起,此时正是英雄纵横寰宇之时,弟岂能落下!”
孙策与周瑜入内,孙策倾心说,“策虽有雄心,然兵少将寡,公瑾有何教我。”
周瑜想了想,认为还不是时候,于是说,“如今为之尚早,不可急论!”
孙策听了,看了看周瑜,感伤说,“不能为父报深仇,妄为人子;不能纵横沙场,妄为男儿,我欲与公瑾执手天下,立下万世功业,今公瑾为何不说?”
周瑜看了看孙策,知孙策胸有大志,亦感其情,于是说出胸中之策,“袁术虽拥领扬州,兵马十万,然好奢淫侈欲,喜华宫丽物,征收无度,百姓怨恨,我料终不能成大事。兄父曾于梅山谈论天下英雄,说袁绍、曹操、刘备、兄父四人为最;我观天下大势,余者不足虑,以冀州袁绍最强,文臣武将、英俊豪杰多附,曹操审时度势,有荀彧、戏志才等做为谋主,夏侯惇、曹仁等攻城陷阵,定成一方之主,此两人皆在北方,必有一战之时,而且两人深根北方,兄今难以动摇,因而兄可南取荆、扬二州以为基,再纳蜀地,一统南方,然后割长江而治,收南国之英豪,纳宇内之俊杰,那么退则可自保,进则可取徐豫、京都、三辅三地。如此数年间,父仇得报,霸王之业可成了!”
孙策听了,大喜不已,心惊周瑜之智,又想有周瑜相助,大事不难成,于是说,“公瑾真我智囊啊!”遂对周瑜更为厚重。
次日,张劭、孙策领军到义成,张劭得知曹操停止不攻,即令人回报袁术。
帐中,周瑜对孙策说,“若我料不差,曹操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