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第1页)

歧路三部曲 第一部:迷离血色 第八十六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亦是如此。

天启元年七月,秦良玉回四川途经江西,因长江大洪峰、鄱阳湖泛滥而被迫滞留半月。期间一位儒生求见,短短一席话,馈赠一图一物,得益却委实良多。

那儒生姓宋,名应星,人称“长庚先生”,是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他比秦良玉小整整十三岁,万历四十三年考中举人,但此后进京会师屡战屡败,以“常败书生”自嘲之。“常败书生”虽考场不利,却对实学、格致、器物颇有研究,和秦良玉一样,都对现在朝堂上官员夸夸其谈,“知其味而忘其源”的风气甚为不满。昔日万历爷遣八路大军清剿杨应龙,朝堂上只谈胜利,却不管下层兵丁受了多少苦。宋应星有一位老乡,就是进攻播州时被五毒教的蛊虫咬成重伤,虽然侥幸未死,也成了废人。官府给了这老兵一点象征性的补偿,让他自己回老家去,这一路跋山涉水非常辛苦,到了溪牌坊村已经形销骨立。宋应星虽然自己手头不宽裕,也给了这位不少接济,接济之余,问起“蛊毒”的细节,基本上确定至少在战阵上,五毒教主要依靠密集的毒物集群来攻击。既然本质是虫豸成群,那么属性并没有改变,就算蛊师能用邪术扭曲动物的习性,让它们疯狂攻击不惧生死,但血肉之躯必然惧怕火焰灼烧,就算行动上不怕,伤害依然是免不掉的。于是长庚先生开始思考应对蛊阵的办法,答案是一种冷热结合的兵器:梨花枪。

梨花枪是宋代抗金名将李全之妻杨妙贞所创,是长矛和火器的结合型兵器。采用无缨的普通长枪,在原枪缨部位缚一喷火筒,同时点燃,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药尽有可用枪头刺杀。药筒中喷出之药,如梨花飘落而得。虽然原理不复杂,但实际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药筒的大小、形状、安装方式、引发结构都很有讲究。宋应星是实干派学者,他这一款梨花枪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前提下,将喷射时间增长了近一倍,灼伤面积也扩展了不少,他自己用蜂、蚁做过试验,杀伤力十分可观。秦良玉本身就是用枪的顶尖级人物,此去四川,说不定又要和五毒教余孽对上,故将一成品、一设计图赠予她,希望能派上用场。

五毒教的蛊术变化多端,而梨花枪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任你多少毒虫来,我只管一把火喷过去,只要妖奴还是血肉之躯,就必然被烧成焦炭灰渣,无论蛊毒有多阴毒,最高的天道、自然规则,依然是不可违背的铁律。

烈焰、焚烧、净化之炎,在那些被击中的蛊阵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