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力不是光*练就行的,另一方面营养也要跟上才行。汉朝时候的肉类基本和今天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另外还有鱼类和贝类。鱼在商代的时候还是人人都吃得起的东西,可战国以后就鱼就和肉一样成为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吃不起了。
要让一万五千人都吃肉是不可能的,非把寇邵吃穷了不可。好在宛陵附近多河川,士卒常常可以捞鱼和泥鳅煮汤喝。能吃上牛、羊、猪肉的只有高顺的八百精兵,寇邵依旧把他们命名为陷阵营。有他营士兵抱怨分配不公的,寇邵就让他去看陷阵营是如何操练的,结果那人一看就没话说了。陷阵营的训练强度是其他各营的两倍还多,你要吃肉可以啊,你就留在陷阵营里试试?
就在寇邵大练兵的同时,寇邵还颁布了《移村并乡令》,勒令*近山地的村子井邑统统搬到县城附近,要他们集中耕作,集体生活。良民不许上山,更不许携带盐巴、药材之类的东西上山。政令刚刚颁布的时候自然会遇到乡民的抵制,好在寇邵除掉了在宛陵作威作福的羊家,而且以史家为首的宛陵豪族也出面劝说,告诉乡民这是为了防止在围剿山匪的时候误伤良民的办法,乡民们才开始慢慢的响应。同时按照原计划在山匪下山的必经之路上设立藩篱,不可与山民冲突,如果山民要切通过,驻军强弓硬弩一齐发射,把他们逼回山上去,等山民回到山上驻军也返回驻地,并不加以追击。
当时丹阳地区的开发还比较落后,知道南朝时候丹阳地区仍不及晋陵(江苏常州一带)。齐建元三年萧子良上表谈到丹阳情况说:“京尹虽居都邑,而境壤兼跨,广袤周轮,儿将千里。萦原抱隰,其处甚多。旧遏古塘,非唯一所。而民贫业废,地利久芜。”那么此时丹阳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眼看秋天就要到了,山民下山的次数开始增多,寇邵也调兵遣将准备开始抢收庄稼。
丹阳的山越之患以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泾县费栈、祖朗、祖山为最,寇邵将一万五千兵马分作四部,分遣高顺、典韦、魏延前往上述三县抢收粮食,如果人手不够的就要当地士族出部曲协助。这些士族一来敬畏寇邵除羊家的余威,二来因为寇邵许诺可以把俘虏做为奴婢便宜卖给他们,如此一来攻打山越也符合他们的利益,这些士族自然乐得帮忙。
“那些山越山民也是剽悍勇猛之辈,兵少恐出意外!”寇邵对戏志才说道:“大人不妨把溧阳县尉周昕的兵马调来以防不测。”
戏志才却建议道:“周昕的兵确实要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