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崇文讲武拔人才 荀攸宣旨来赐婚(第1页)

李儒离开太尉府,刚一出门就撞见了荀攸,此刻荀攸在雒阳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西汉时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始设为专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公达,正好在这里遇到你~”李儒笑着和荀攸打招呼,荀攸也笑脸相迎,说道:“李儒大人,如此步伐匆匆,是不是太尉又有重差交给大人了~”

李儒苦笑道:“为人臣僚,尽心而已。”

荀攸也苦着脸说道:“何时太尉大人要如此这般重用荀攸的话,荀攸也心满意足了~”

“哦?”李儒微微斜眼看着荀攸,“眼下朝廷就要一份昭命要下达~太尉让我全权负责,既然公达如此立功心切,不如就此跑一趟吧~~~”

“当真?”荀攸一脸的兴奋,“不知道是何昭命?”

李儒笑道:“不是什么难事,让公达去送个信儿给儿时的同窗~”

“谁?”

“寇邵~!”

就在荀攸手拿诏书在前来冀州的途中时,寇邵也正在积极的筹备着冀州的建设。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为了将来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寇邵开始在冀州兴办学堂。

汉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寇邵取消了乡聚设庠序的规定,改为每个县设童子学,相当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年满八岁的小孩子必须送到童子学中读书,教育完全免费。县内乡聚的适龄儿童都要送来读书,如果有人阻挠就是犯法。童子学把六艺做为主要教学内容,把孩子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培养。学期3年,学生在学堂期间,食宿由政府负担。童子学的学生在完成3年的学习后需要参加一次考试,这次考试被称为童子试。考试合格者能优先被郡、国的崇文馆或者讲武堂的“学”录取。如果考试不合格,就会被分配到各个县邑的“校”去继续深造。县邑的“校”则相当于是技校,传授百工技术,这些人虽然不能成为朝廷的官吏,不过至少能有一技之长,将来说不定也能有一番做为。

从郡、国级别开始,学校分为偏重培养文官的崇文馆和讲武堂。学”教习的是更加上乘的军事知识和文化知识。郡学学期3年,期满依然要通过一次考试,合格者进入州学学习。州学学制3年,期满就要进行第三次考试,科业合格者得举,谓之“科举”。

这科举之中,尤其重视武举的考试。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马术、骑射等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