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章正规化现代化二(第1页)

第099章正规化现代化二

在酷热的阳光下,刘伯承从一条堑壕走进另一条堑壕,从一个阵地来到另一个阵地,连续步行4个小时。

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浸湿了军帽,浸透了军衣。随行的人员热得实在受不了,就解开领扣、摘下军帽,拿在手里一左一右地搧起来。但是,刘伯承一直不解领扣,不摘军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军人姿态。

临走的时候,刘伯承对演习指导部的人员说:

“这次演习,中央和各部队、还有延安军校都要派代表来参观学习。因此,这次演习有建军的政治意义。不仅单独为着学员,同时也是为着训练部队,为着部队的现代化建设。”

他要求在组织工作方面,要防止“五霸强,七雄出”的局面,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严格各项制度和纪律。在安全工作方面,要做到不死一人,不出重大事故,而且要防奸保密,警惕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正式演习前,还组织了预演。

刘伯承对预演进行了讲评,指出了工事伪装、步坦协同和战斗队形变换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要求严格,防止松劲散漫;要求切实,防止形式主义;要求协同一致,防止各自为战。


并提出在原案中增加一个佯渡口,并要求把“敌人”空军情况加进去。

。。。。

各项正规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使根据地的军事学院象一部庞大的机器一样,和谐地、有规律地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刘伯承领导全院学员努力学习军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本领,向现代军事科学的各个领域进军。

教育训练,必须与科研相结合。为了给教员、学员搞学术研究提供一个阵地,刘伯承决定在军事学院创办一个刊物——《八一杂志》。他将此事向**作了书面报告。

不久,**在刘伯承的报告上批复:军委准备出版一个刊物,已定名为《八一杂志》。你们的刊物就叫《军学》好了。并题写了“军学”二字。

于是,国防大学的院刊就定名为《军学生活》报。

再后来,“军学”,就成了根据地军事学院的代名词和显著标志而一直沿用下来。

有了学术研究的阵地,还需要建立学术研究的组织与机构。

在刘伯承的倡议下,学院成立了学术研究会和学术研究室。

。。。。。

刘伯承认为,由于现代诸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