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年间,奉化出了一个有名的僧人,他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游览四方,随处寝卧,于是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
由于经常游历山村原野,布袋和尚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有时候他还会帮农家劳作。在这种朴实的劳动中,他体验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升华了自己的思想修养,给世人留下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奇思妙语。有一天,当他和农夫在一起劳作时,心有所感,于是作了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偈语诗,但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意义。农夫插秧的时候,总是插几支秧苗,便会往后退一步,往后看看,再往前看看,看自己走的路线直不直。整个插秧的过程,农夫看似慢悠悠的,看似一直在后退,其实一直是在前进。当他们插完秧,退回到田岸上时,所有的秧苗都插好了。这不正是他们的收获吗?
双桨向后不停地划动,船儿却不断向前行进;弯弓射箭时,弓总是向后弯,箭总是向后拉,但是松开手时,箭却飞速向前,威力无比。人世间,充满了进与退的玄妙,也充满了舍与得的智慧,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真谛。
在亚马孙热带丛林里,有一种鸟儿名叫蜂鸟,它们习惯于倒着飞行。它们体型比蜜蜂略大一点,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可以像蜜蜂一样停滞在空中,还可以用细小的嘴来吸食花蜜,叼啄昆虫。也许你会奇怪,蜂鸟为什么倒着飞呢?
其实,蜂鸟并非天生倒着飞,相反,它们种族有一个规矩:只准向前飞行,不许后退。如果哪只蜂鸟胆小退缩,那么就会遭到集体的围攻,被同类活活啄死。然而,有一次,森林发生了一场大火,嚣张的火焰吞没了蜂鸟的家园。一向骄横的蜂鸟看见家园被毁,十分愤怒,在头领的带领下,它们向火堆扑过去。结果,许多蜂鸟葬身于火海。
这时有一只蜂鸟动摇了,它向后飞去,结果,被蜂鸟的头领发现,大家纷纷过来围攻它。结果,很多蜂鸟都调转了方向,向后方飞去。最终,这只临阵脱逃的蜂鸟,拯救了那些想要冲向火堆的蜂鸟。从那以后,蜂鸟便养成了向后飞的习惯,并且不再攻击同类。
后退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蜂鸟如果不后退,就可能全部葬送性命,那样一来,今天也就看不到蜂鸟了。动物都知道退后,何况我们人类呢?是不是也应该学会后退的哲学,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及时醒悟,学会保护自己,找到生命的出口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